承浆穴归属任脉,有缓解治疗口眼歪斜、面肿、龈肿、齿痛、口腔溃疡、三叉神经痛、小便不禁、癫狂等作用,承浆穴的位置: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详见本文图解承浆穴的准确位置图及穴位疗法。
位于人体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位于面部嘴唇与下巴中间的凹陷,寻找此穴位时可以将头部稍微向后仰,嘴巴微张,可使下唇与下颚闻的凹陷更为明显。正坐位或仰卧位,在面部口唇下0.5寸处,按压有痛感(图②)。
在口轮匝肌和颏肌之间;有下唇动、静脉分支;布有面神经及颏神经分支。
Chéngjiāng(RN24)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足阳明、任脉之会。别名:天池穴,鬼市穴,悬浆穴,羕浆穴。任脉的冷降水湿及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1)承浆。承,承受也。浆,水与土的混和物也。该穴名意指任脉的冷降水湿及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胃经地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以及任脉廉泉穴冷降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本穴如同地部经水的承托之地,故名。
(2)天池。天,本穴位于天部也。池,储水之器也。天池穴名意指本穴物质为地部水液。理同承浆名解。悬浆名意与天池穴同,悬指本穴经水位于天部,处于不稳定状态。(3)鬼市。鬼,与天相对,指地部经水也。市,集市也。鬼市名意指本穴为地部经水的集散之地。理同承浆名解。(4)羕浆。羕,通漾,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的荡漾之水。浆,水与土的混和物也。羕浆名意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理同天池穴名解。
(5)足阳明任脉之会。本穴物质既有任脉的冷降水液又有胃的下行经水,故为足阳明任脉之会。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经水中夹带的脾土微粒。由本穴循任脉回流体内。连通体表体内。
口眼歪斜、面肿、龈肿、齿痛、口腔溃疡、三叉神经痛、小便不禁、癫狂等。连通体表体内。
承浆穴配风府穴治头项强痛、牙痛;承浆穴配委中穴治衄血不止。
(1)齿槽尖肿:配女膝穴、唇里穴(《奇穴治疗诀》)。(2)下牙痛:配合谷穴、下关穴、颊车穴、承浆穴(《中华口腔科杂志》)。(3)面肌痉挛:配攒竹穴、四白穴(《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编)。(4)三叉神经痛:配下关穴、合谷穴(出处同上)。
《甲乙经》:“足阳明、任脉之会。”《通玄指要赋》:“头项强,承浆可保。”《百症赋》:“承浆泻牙疼而即停。”《聚英》:“若一向灸,恐足阳明脉断,其病不愈。停息复灸,令血脉通宣,其病立愈。”
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承浆穴斜刺0.2-0.3寸。承浆穴,艾条灸5-10分钟。用中指指腹按揉承浆穴并做环状运动,每次2分钟。
承浆穴在唇下凹处,以食指用力压揉,口腔内会涌出分泌液。糖尿病患者用力压揉此处十余次,口渴即可消失,不必反覆饮水。这种分泌液,不仅可以预防秋燥,而且含有延缓衰老的腮腺素,可使老人面色红润。可见,承浆穴,不仅可防秋燥、还可延缓衰老、保养皮肤。另外,秋冬养生还可做咀嚼鼓漱动作。晨起和睡前,作上下颚运动。然后闭嘴,舌抵上颚,扣齿咀嚼次,使津液满口,徐徐咽下。咀嚼时,胃肠血流量增加,可抵御秋季凉气对胃肠的损伤。俗话说“春捂秋冻”,这并不是人人适用,人们还是在深秋季节和冬季要适当捂着,以免冻坏身体,患上感冒等疾病。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