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眼表病 > 患病诊断

脂点黄斑病精准用药浅析

柑橘脂点黄斑病是近年来全国柑橘主产区发病较为严重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且发病趋势逐年加重,主要危害柑橘的叶片,导致叶片光合受阻,最后引起大量落叶;同时还可以危害果实,形成黄斑,大大降低果品,严重影响果实商品性。

病害特性:

脂点黄斑病病原为柑橘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球腔菌属。通常把其感染春稍叶片引发的病斑称为脂点黄斑病;把病原危害秋稍叶片引起的病斑称为褐色小圆星病;而夏稍一般表现为两者混发型黄斑病;果实被染后果皮会出现褐色斑点或斑块称为黄斑病。

脂点黄斑型:是春稍叶片尤其是展叶后的春稍叶片被感病的主要病症,发病初期在叶背面出现淡黄色或褐黄色油浸疱疹状小粒点,对光透视呈半透明状,后扩展成黄色斑块,随病斑扩展和老化,小粒点颜色加深,变成暗褐色至黑褐色的脂斑。与脂斑对应的叶片正面,形成不规则的黄色斑块,边缘不明显,病斑周围组织仍然保持绿色,最后几乎整个叶片黄化,引起大量落叶,且脱落的病叶也是感染秋稍的主要病原之一。

褐色小圆型:危害秋稍叶片后引发的病斑75%表现为该型病症,发病初期在叶片正、背面出现赤褐色芝麻粒大小的近圆形斑点,后扩展成直径1~3mm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灰褐色,边缘颜色深且隆起,中间的色泽稍淡且凹陷,后期呈灰白色,其上布满黑色小粒点。

混发型:指的是在同一张叶片上既发生脂点黄斑型的病斑,又有褐色小圆星型病斑,主要表现在夏梢叶片上。而秋稍叶片发病时会出现同一棵树上同时有褐色小圆星型病叶和脂点黄斑型病叶,但不叫混发型黄斑病。

果实黄斑病:果上症状病斑常发生在向阳的果实上,仅侵染外果皮,初期症状为疱疹状污黄色小突粒,此后病斑不断扩展和老化,点粒颜色变深,从病部分泌的脂胶状透明物被氧化成污褐色,形成1~2厘米的病健组织分界不明显的大块脂斑。

发病规律:

病害的发病规律主要由病原特性决定,柑橘球腔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适宜温度为25-30℃。一般以菌丝体形态在秋稍病叶和果园落叶越冬,来年春天菌丝体产生子囊果释放子囊孢子借风雨进行传播。但子囊孢子萌发后并不立即侵入叶片,以芽管附着在叶片表面伸长发育成表生菌丝,产生分生孢子后再从气孔侵入叶片,经2-4个月潜伏期后才表现症状。由于5-6月温暖多雨,最有利子囊孢子的形成、释放和传播为害,是该病发病的高峰期。虽然子囊孢子无色,但是子座(子囊果与病原菌丝的结合处)具有黑褐色,所以发病高峰期的病叶背面具有粘性的暗褐色至黑褐色的脂斑就是子囊孢子和病原菌丝的混合体,而对脂点黄斑病防治药效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叶背面的脂斑是否干结。

在管理粗糙柑橘产区3月就会开始发病,并在5月导致大多数两年生叶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斑,引起大量落叶。而5~7月份当年生春梢叶片上感染的病原菌结束潜伏期开始发病,产生病斑逐渐变多,且此时间段内温度适宜,湿度大,病害流行,甚至爆发,造成在9月大量落叶,成为来年的主要病原。一般在新梢成熟期表现出病斑的大量发生,所以会导致人们误认为该病害主要危害成熟叶片,其实病害的感染开始于新稍叶片展叶时,在叶片成熟时病原潜伏期结束开始发病。

防治建议:

重点防治时间节点:春稍抽发展叶、谢花2/3、第二次保果用药

于春稍抽发展叶时喷施凯阅(40%克菌丹SC)倍+卓典(37%苯醚甲环唑WDG)倍,重点保护春稍新叶不被病原子囊孢子侵染,并杀灭已侵染的两年生秋稍叶片内病原分生孢子产生的菌丝,从而减轻病害危害程度。

于谢花2/3和生理落果期连续喷施凤翼(50%克菌丹·苯醚甲环唑WDG)倍两遍,重点保护未转熟的春稍叶不被病原子囊孢子侵染,并杀灭已侵染的春稍叶片内病原分生孢子产生的菌丝,从而阻止病害的发生。

注:因柑橘品种因素、气候条件、生长环境及栽培管理方式的不同,果园脂点黄斑病发生情况会有所不同,比如芦柑、砂糖橘、柚子为易感品种,而甜橙、温州蜜柑等款皮柑桔品种发病较轻,实际防治过程中必须结合果园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赞赏

长按







































有地方能治好白癜风吗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mvuov.com/hbzd/7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