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眼表病 > 患病诊断

野草五鬼

——一蓑烟雨

野草五鬼

  拔菜,拔草,乡村的孩子日夕与野菜野草耳鬓厮磨,稔而情笃,久而弥深。然亦有恶之深远者,当时即避之唯恐不及,至今记忆尤深。谓之“野草五鬼”。

鬼棘针

  有一种草,俗名叫鬼棘针,古人起这样的名儿,已见对它的嫌恶。鬼棘针的枝叶并无异常,也不显眼,茎往往带紫红色,绿叶蓁蓁,花淡黄色,生于枝梢,外面有绿色苞片,说不上美丑,只是平常。果实头状,到了深秋,草干枯的时候,头状的果子蓬蓬然揸开,变成了奇异的小棘针,人或者牲畜路过,就会沾满身。这种草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小棘针,刺上又生满微细刺毛,最讨厌的也是它。拔菜,哄蚂蚱走过它的为身边,针刺立马就攫住你,无论何样的衣物,它都会紧紧扎上去。一扎就是一片,拂之不掉,很难把它摘净。如是赤身,会刺得痒疼。鬼棘针似乎一点用处也没有,连烧火人们都不用它,嫌它沾衣扎手。   其实,它沾惹衣物并无歹意,只是凭外物把它带走,以便传播,把后裔送到远方。春天去广西,讶然看见了它,一样的沾惹衣物。

  五年前去云台山,山野边就餐,路旁的野餐店上了一盘凉拌菜,味道尚佳。在家乡从未见过,询之厨师,“鬼圪针”!原来就是鬼棘针,它的幼苗、嫩叶可为美食,可惜到现在我们家乡还无人问津。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鬼棘针竟是治疗高血压的圣草。用它泡水茶饮,血压高者可低,血压低者可高之,贤哉,回也!   鬼棘针学名大狼把草,别名狼把草,接力草,针线包,一包针,一名鬼针草,始见于《本草拾遗》,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异名有鬼钗草(《本草拾遗》)、三叶鬼针、三叶鬼针草、鬼黄花、山东老鸦草、婆婆针、鬼骨针、叉婆子、鬼蒺藜、粘身草、钢叉针、鬼筋草等。鬼针草分布于亚洲和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及中国的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各省区,生长于海拔50-米的路边荒地、山坡及田间,为中国民间常用草药。味甘,微苦,性平。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主治感冒发热,风湿痹痛,湿热黄疸,痈肿疮疖。   鬼棘针,一任人们月旦。

葎草   葎草的名字知之者甚少,然而一说它的俗名,即无人不知世人皆晓了,剌剌秧。有人写作拉拉秧,又称勒草、黑草、葛葎蔓、葛勒蔓、来毒草、葛葎草、涩萝蔓、割人藤、苦瓜藤、锯锯藤、拉拉藤、五爪龙、大叶龙五爪蛇干藤、蛇割藤,各地名字不一,为一年或多年生茎蔓草本植物。   剌剌秧耐寒,抗旱,喜肥,喜光。沟边,荒野,废墟,到处都有,四海为家。茎喜缠绕其它植物生长,是草中生命力最强的。成株茎长可达数米,茎枝和叶柄上密生倒刺,有分枝,具纵棱,扎人颇疼。剌剌秧不择地而生,其生也初,总是密密地簇在一堆,还稚嫩可喜。一遇雨水,沛然而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攘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覆盖,盘踞,扼杀周围的一切生物。

  它的茎上叶子上全是倒刺,抵御接近它的一切。不小心碰到它,剌得手疼,脚腿胸脸无处不怕它。有时要越过它,拔除它,甚至剌得一溜溜的血绺子,汗水一渍,滋滋啦啦地疼。乡村的孩童拔菜不要它,烧火不割它,任它恣肆。书上说它可以作牲畜饲料,可猪不吃它,牛羊马,鸡鸭鹅都不吃它,是纯粹的废物。   乡里人哪里晓得,它居然是中药,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用于肺结核潮热,肠胃炎,痢疾,感冒发热,小便不利,肾盂肾炎,急性肾炎,膀胱炎,泌尿系结石;外用治痈疖肿毒,湿疹,毒蛇咬伤。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苍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诗经里,那位女子,在旷野里采摘苍耳,采啊采啊,摘啊摘啊,好长时间过去了,浅浅的篮筐里,依然苍耳寥寥,不盈顷筐。苍耳,几千年前就在诗经里靓丽。   为什么呀!----“嗟我怀人,寘彼周行。”想念远方的人儿,手上的动作渐渐慢了下来,以至于,索性,不采了。把篮子丢在大路旁,翘首向远方张望。看不见,就胡思乱想·······   这思妇崔嵬玄黄,我禁不住引出全诗: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诗经·卷耳》

  诗经是我国诗歌长河的源头,辉耀后人。有人说,是《卷耳》影响老杜,写出了“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这诗中的卷耳,就是苍耳。诗经注疏曰,卷耳,又名苍耳,因为果实如豆,小刺猬样杵在枝上,又名豆苍。这就是村野荒地里是处乱长的苍子,苍耳。   无人理它,却长得恣肆汪洋,蓬蓬的如灌木。幼苗青青,可以采来喂猪,别的牲畜是不吃的。一会儿即可拔一筐,可诗经里的那位思妇采啊采啊,几千年了,还是不盈顷筐。   苍子茂盛,结满一束束的果子----苍耳子。豆粒般大小,长满小刺儿,成熟后硬似棘针,扎手。顽皮的孩子恶作剧,采来塞在别人的鞋里、领子里,女孩的头发上,刺痛难受。尤其是长发上,一挼,与头发纠兮缭兮,很难分开。   苍耳子有毒,年代,饥人摘食,炒制后极香,然中毒颇剧,有的竟至死亡。以此人们都厌恶它,今列于野草五鬼。   苍耳子,为菊科植物苍耳的带总苞的果实。苍耳子属于常用中草药,具有散风除湿通窍等功效。又名枱耳实,牛虱子,胡寝子,苍郎种,棉螳螂,苍子,胡苍子,饿虱子,苍棵子,苍耳蒺藜。此外,苍耳草或全草亦可药用,但苍耳为有毒植物,以果实为最毒。   苍耳别名:葈耳、苍刺头、毛苍子、痴头猛、羊带归呆耳,胡常思、卷耳、爵耳、猪耳、地葵、羊负来、道人头、进贤菜、喝起草、野茄、缣丝草······ 

肿手棵

  五凤灵芝,你见过么?又名猫儿眼睛,这名儿真灵动精熠,形象呼之欲出,它的俗名却叫肿手棵。   夏秋日,山野,堰边,常常立着一棵绿蓬蓬的植物,高的可抵膝盖,它不大连林群居,多半自立独处,这就是肿手棵。老人们一代代传续说摥了肿手棵会肿手,孩童一般不动它。有时故意搉断它,枝叶流出滴滴白浆,挺瘆人的,便再也不理它了。然而并没有肿手,似乎依旧害怕肿手,因此它躲过了拔菜拔草人的手。   它学名泽漆,大戟科大戟属。外有许多别名:桼茎,猫儿眼睛草,五凤灵枝,五凤草,绿叶绿花草,凉伞草,五盏灯,五朵云,白种乳草,五点草,五灯头草,乳浆草,肿手棵,马虎眼,倒毒伞,一把伞,乳草,龙虎草,铁骨伞······

  有研究者考诸《土宿本草》及《宝藏论》等书说:   并云泽漆是猫儿眼睛草,江湖原泽平陆多有之。春生苗,一科分枝成丛,柔茎如马齿苋,绿叶如苜宿叶;叶圆而黄绿,颇似猫睛,故名猫儿眼。茎头凡五叶,中分,中抽小茎五枝,每枝开细花,青绿色,复有小叶承之,齐整如一,故又名五凤草、绿叶绿花草。梢茎有白汁粘人,其根白色,有硬骨,或以此为大戟苗者,误也。据此,则泽漆是猫儿眼睛草,非大戟苗也。今方家用治水蛊脚气有效,尤与神农本文相合。自汉人集《别录》,误以为大戟苗,故诸家袭之尔,用者宜审视。   吾不知考证者为谁,喜读这段文字,可入明清小品,谨录。   殊不知它全草入药,性苦,微寒,有毒。可以镇咳,祛痰,平喘,拔毒,逐水。典型的北方草药,但因有毒,常常外用,内服宜慎。   啊,慎!怪不得大人总说不能摥它。

蒺藜

  诗经楚辞时代的语音,迄今已发生了很大的流转嬗变,然而《诗经》《楚辞》里面的植物却独立不徙,依然故我,没有与时俱进。   “墙有茨,不可埽也······墙有茨,不可襄也······墙有茨,不可束也······”(《鄘风·墙有茨》)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离骚》)   “江离弃于穷巷兮,蒺藜蔓乎东厢。”(《楚辞·七谏·怨思》)   《诗经》里的“茨”,《楚辞》里的“薋”,即是蒺藜。虽然后代学者对“薋”有异议,然而王逸是这么注释的。在《诗经》《楚辞》的古人眼里,蒺藜是恶草,比喻谗佞盈满于侧者。这是楚辞的香草美人传统。   童年的家乡,蒺藜遍及田野。河堤上,小路旁,沟壕边,都是蒺藜生长的旺地。那时候孩子多有光脚下地,大人很自然就会嘱咐孩子:小心蒺藜。   蒺藜的幼苗还是挺有丰神的,淡褐色的茎,从根部生出很多分枝,匍匐于地面,绿色的蔓叶略倾斜上升,披稍卷曲的绢丝状长柔毛或长硬毛,柔软而强韧地伸展开去。春夏之交开出黄色的明丽小花,约略似梅。此前的幼苗可以采来喂猪,但人们不喜欢它。花后长出果实,五角形,角上长针似的尖刺,最初是绿色,很嫩,手一捏就烂了。秋后成熟,渐黄渐褐,干后为土褐色,五角形的果子自然分裂,每个果瓣呈斧形,两端都有硬细短刺,极其锋利。蒺藜随风乱跑,四处为家,隐身于卉草尘土间,默然以待来年再生。   那是人民公社时期,农人少衣缺食,夏秋之时大多光脚赤膊下田,少年孩童更其如此。即使穿鞋,鞋也破旧不堪,经常踩到蒺藜,扎破脚。用手抓摸柴草稼禾,也常常遭受蒺藜直刺,每每啊呀呼疼。虽然知道小心,但挨蒺藜的扎也已经不计其数了。走到蒺藜多的地方,会变得肃然而恐,迈步如猫行,往往是在你没有警觉不经意的时候,一脚踩下去,实实地中招,便有一股钻心的疼痛袭来。蒺藜的尖刺大约有半厘米甚至两三毫米长的样子,一个瓣儿上有三到四个刺儿,无论怎样放置,尖刺都会朝上,扎进你脚底的时候,虽然不深,因为刚透皮肤,所以也足够疼,咬牙拔出来的时候,会有一滴血珠儿冒出来。老人说蒺藜含毒,挨刺后要隐隐疼半天。   因了这,顽童们常常用它恶作剧。把他撒在女孩的头发上,别人的衣服里,鞋里,欣赏别人遭受意外的袭击。有一伙顽童夜间去瓜田偷瓜,先摸到瓜屋下,把蒺藜放进看瓜人的鞋里,再去摘瓜。看瓜人发现有偷瓜者,急忙去撵,却遭了蒺藜的袭击,偷瓜者逍遥而笑。   古代战事中有人制造了铁蒺藜,用以御敌,设陷阱,固守城池,冷兵器时代威力极大。

  蒺藜生命力极强,是处乱长,有的秧蔓竟至三数米长。有个笑话讲:一个农人在田里锄草,耪出一棵蒺藜,中午用锄头挑着蒺藜秧回家,搁在了墙头上,两天后秧蔓不见蔫蔫,莫名所以。到地里看了看,原来蒺藜的根没有锄断。   蒺藜,别名白蒺藜、名茨、旁通、屈人、止行、休羽、,升推。李时珍说:“蒺,疾也;藜,利也。茨,刺也。其刺伤人,甚疾而利也。‘屈人’、‘止行’,皆因其伤人也。”几个名字都是与果实刺人有关。小时都知道除了喂猪别无它用,后来方晓蒺藜亦是药材。果实入药叫“刺蒺藜”,根入药叫“蒺藜根”,茎叶入药叫“蒺藜苗”,花入药叫“蒺藜花”。性味苦、辛,温。可以散风,明目,下气,行血。本经本草里都有记载。

(照片来自网络,若有误,请告之更正。若作者不同意转载,请跟帖说明,小编将及时删除。)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好
北京正规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vuov.com/hbzd/4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