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眼表病 > 患病诊断

纹枯病进入高发期,打药要对症

拉萨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xianmeng.net.cn/fengshang/xinchao/870.html
点击上方“蓝字”,发现更多精彩。

立春之后,小麦即将进入返青期,随着气温回升,湿度增加,小麦病虫害发生也将进入活跃期。纹枯病是小麦上普遍发生、危害严重的一种土传性真菌病害。近几年来,由于纹枯病菌田间累积增多,该病发生地域迅速扩大,危害日趋严重。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流行和危害受诸多因素影响,主要与品种抗性、气候因素、耕作制度、栽培措施和土壤类型等有关。其中,气候因素对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①近几年暖冬影响,特别是部分提前播种的小麦,冬前发病基数大,而适宜的天气条件利于纹枯病的越冬

②春季气温回升快,田间湿度适中,有利于小麦纹枯病侵染和传播。

③部分麦田为做好冬前除草工作,杂草与麦苗争肥,降低抗病能力。同时,田间一些杂草是病菌的寄主,草多易引起田间郁蔽,相对湿度加大,极易诱发纹枯病。

细说小麦纹枯病

侵染过程

病原菌在穿透寄主之前产生侵染垫、菌丝圈以及形态简单的单附着胞等侵染结构,由侵染垫基部菌丝或附着胞产生的侵染菌丝直接或通过气孔侵入寄主,也可见菌丝直接侵入寄主。

菌丝侵入寄主表皮后迅速在受侵细胞内呈网状扩展,并直接穿透毗邻细胞的细胞壁,向其他细胞纵横扩展。

线粒体病变

受病组织出现细胞变形、变空,接近菌丝的质膜发生质壁分离,质膜断裂。叶绿体变形、变小或接近消失,类囊体被破坏,叶绿体内嗜锇颗粒减少或无;线粒体系列组织解体或病变。

发病症状

在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发病,常造成小麦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

烂芽

小麦出苗期芽鞘变褐,然后麦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

病苗枯死

多发生在3~4叶期,发病初期第一叶鞘上出现灰褐色云纹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致使病苗枯死。

花秆烂茎

拔节后在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浅褐色病斑,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

枯株白穗

发病后期病斑侵入茎壁形成灰褐色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因水分、养分丧失过多而枯死,形成枯株白穗。

危害规律

小麦纹枯病的危害规律一般包括5个阶段即冬前发病期、越冬静止期、病情回升期(横向扩展期)、发病高峰期(严重度增长期)和病情稳定期(枯白穗发生期)。

冬前发病期:该时期土壤中越夏后的病菌侵染麦苗,在三叶期前后始见病斑,整个冬前分蘖期内病株率一般在10%以下,侵染以接触土壤的叶鞘为主,病症发生在土面附近或略高于土面。

越冬静止期:该时期麦苗进入越冬阶段,病情停止发展,冬前病株可以带菌越冬,并成为春季早期发病的重要侵染来源。

病情回升期:该时期以发病株的增长为主要特点,一般在2月下旬至4月下旬,随气温上升,病菌侵染在麦株间扩展,病株率明显增加,病株激增期在分蘖末期至拔节期。

发病高峰期:一般发生在4月上中旬至5月上中旬,随着植株基部节间的伸长与病菌的蔓延发展,由表及里侵染茎秆,严重度增加。高峰期在拔节后期至孕穗期。

病情稳定期:该时期抽穗后,茎秆变硬,阻止病菌继续扩展,该时期一般在5月上中旬后,病斑高度、病叶鞘位与侵茎数都基本稳定,病株上产生白色至褐色不规则菌核,而后落入土壤越夏。重病株因输导组织受损而迅速失水枯死,田间出现枯孕穗和枯白穗。

当前小麦纹枯病防治建议

1、加强管理

结合春季小麦田间管理,清沟理墒,降低田间湿度;及时防除杂草,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注意拔节后不能再喷除草剂,否则必定遭受药害;防止重施、偏施氮肥。

2、适期防治

防治小麦纹枯病,应掌握在小麦返青至拔节期(防治最佳时期)对准根基部喷雾进行防治。

药剂可选择:井冈霉素、戊唑醇、噻呋酰胺、三唑酮等杀菌剂。

3、选用抗病耐病品种

注意事项:

●重病区或常年发生较重地区首次喷药后10天左右再喷一次,以确保防效。(来源:网络)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mvuov.com/hbzd/120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