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我很喜欢旅行,甚至一个人独行,但很多时候却无奈地选择了旅游。也许有人会说,旅行不就是旅游吗?我的感觉不仅不一样,而且还有很大的区别。从当下中国的情况看,旅游就是一伙人为了到达一处或几处目的地,与旅行社签订合同,缴足费用后,按照既定的时间和线路,去看看风景名胜、尝尝美食饮品,再购点山货特产的行为。人们有一句很通俗的话,那就是“从你活腻了的地方去到别人活腻了的地方”。相反,旅行虽然也欣赏风景名胜,但它更为随意,在乎的是身心愉悦,心灵的放牧,对感观刺激方面倒不怎么看重。如果进一步对比,我们会发现,旅行讲究节奏慢,自然随意,注意内心的感受和体悟。旅游则不然,它讲究快节奏,目的明确,在于感观体验。虽然这种情形与现代文明病有关,但同时与每个人心浮气躁和太强的功利性也脱不了干系。
如果从旅行的角度去看,古人比今人要做得好。伟大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了完成名垂青史的地理巨著《水经注》,他深入野外考察,足迹踏遍长城以南、秦岭以东的中原大地。原本《水经注》仅一万五千字,记录河流条,而《水经注》著述为三十万字,记录河流条。《水经注》不仅是一部资料翔实的地理专著,而且也是一部描写江水的优美散文集。比如他在《水经注》里描写五泄飞瀑壮观气势时写道:“浙江又东,合浦阳江,江水导源乌伤县,东经诸暨县,与泄溪合。溪广数丈,中道有两高山夹溪,造云壁立,凡有五泄:下泄悬三十余丈,广十丈;中三泄不可得至,登他山远望,乃得见之,悬百余丈,水势高急,声震林外;上泄悬二百余丈,望若云垂。此是瀑布,土人号为泄也。”还有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从22岁就开始外出,经过34年旅行,直到生命结束为止。他先后游历了大半个中国,足迹遍布于华东、华北、中南、西南19个省市。在漫长的旅行途中,他将自己所见所闻以日记体形式写成六十万字的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它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世人视徐霞客为“游圣”。
此外,古时相当多的诗词名流差不多都是旅行大家。我们熟知的“诗仙”李白,25岁只身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除了中年在长安供奉翰林两年半,其余时间,几乎一直过着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前后历时27年。有人作过统计,李白一生,游历过18个省、市、自治区,总共到过州县,登过80多座山,游览过60多条江河川溪和20多个湖潭。事实上,不只是李白,中国历史上许多诗词大家也都是半个旅行家,其中又以盛唐时期的诗人最为显著。盛唐时期诗人旅行时间长,游程远,人数多,而且还喜欢成群结队出游。如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曾几次出游,时间较长的一次历经汴水、苏州、太湖、杭州,后从吴越回家。也正是在出游的路上,他结识李白,建立了深情厚谊。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不舍之情溢于言表。另一位同孟浩然合称“王孟”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也没闲着,他奉帝命离开长安到凉州劳军,耗时几月,期间出差、旅游两不误,于是有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壮观”的名句。还有“诗圣”杜甫,从20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10年以上的漫游。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相遇,造就了诗歌史上最著名的同游,也为我国文学史上增添了光辉的一页。后来他们在开封又遇到了高适,还结成了三人“自助旅行团”。其实,类似的例子很多。只要我们随便翻开唐诗宋词,那些脍炙人口的句子,如果作者一直呆在家中,即便把脑壳想疼,恐怕也是写不出来的。他们只有通过旅行,身临其境,深思顿悟后,才能产生出千古咏诵的名篇佳句。比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野渡无人舟自横”、“轻舟已过万重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横看成岭侧成峰”、“孤帆远影碧空尽”、“夜半歌声到客船”、“欲把西湖比西子”、“孤城遥望玉门关”、“独钓寒江雪”等等。随手抄录几句,既为佐证,亦为品鉴。
总之,旅游是一种消遣和消费的过程,讲究行的顺利,住的舒适,吃的可口,购的满意,玩的开心。而旅行则是体验自然,感悟人生的过程,他们不会为了一睹美景或新奇而脚步匆匆,也不会为旅途中的不尽人意而牢骚抱怨,他们会以一颗平和的心去静静地欣赏沿途的风景,以一双温情的目光注视着那些擦肩而过的人。他们乐意长久驻足在一处并不有名的高山或是一条并不起眼的江边,为的是澄明一下自己的内心,舒展一下稍显疲倦的灵魂。正因如此,我才希望人们还是少一点旅游,多一点旅行。
吴天武,男,汉族,陕西紫阳人,年4月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陕西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杂文学会常务理事,曾担任安康市杂文学会副会长。自年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先后在《金融时报》、《文化艺术报》、《华侨报》、《杂文报》、《陕西工人报》和《安康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杂文一百多篇,十多万字。得过几次小奖,有二十来篇作品分别编入《安康杂文随笔选》、《安康作家优秀作品选》和《安康杂文十八家》。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喜欢,就请伸出手来
分享、点赞、点在看
点我不香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