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团队协作牵拉突击车的余秀源
特别能学习
梅花香自苦寒来
时代在变化,国家在发展,武器装备也不断更新迭代,士兵作为部队基础的骨干力量,更需要迎头赶上这种变化。余秀源对自己的未来思考了很多,他深知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训练场上,他是一头猛虎,敢打敢杀,可是在理论场上,他心有余而力不足。俗话说“无米难为炊”,没有系统全面的学习,哪来深刻的见解呢?在他眼里,做一名优秀的指战员,一定是头脑和体魄的双结合,缺一不可。凭着骨子里那股狠劲,他也一定要把理论关拿下。“每天熄灯后到学习室学习1小时已成了他雷打不动的习惯。特别是面对老战友、新管理,对于下一步特战排怎么带、怎么建,他每每都是从重要的理论论述中找答案、找方向。”中队长王琨说。虽然白天的训练任务繁重紧凑,但余秀源仍然坚持学习,补钙铸魂。▲余秀源用毛笔写下自己做的诗
强军正能量就像一股春风,刮过中队的营房。中队指导员贾政说:“深夜的灯光永远不会被辜负。”余秀源是从中队特勤排提干的,10年特战生活培养了他百折不挠的品格。特别能学习不仅成就了他自己,还深深影响到了中队官兵,在中队掀起了学习理论的浓厚氛围。”中队四级警士长张军成激动地说。▲余秀源和他的战友
特别能忍耐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为人所不能为。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偶然的,背后都有着常人难以忍耐的心酸和寂寞。▲“魔鬼周”夜间训练
提干前的余秀源,也曾有过一段艰辛岁月,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每个人的体能都有一个阈值,看似已经到了极限,但只要突破它,就是另一片广阔天空。”新兵连的他,单双杠一练习只能做一个;下队后他的第一个武装20公里,2个老兵都拉不动;转改士官后,参加总队狙击培训,第一阶段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铩羽而归……这些是他最艰难的时候,他也不是生来优秀,但难得的就是那份不抛弃、不放弃、不服输的心性。每天两个武装五公里、吊杠半小时、背人深蹲10余组,换来了“总队极限勇士”“优秀士官”的荣誉;据枪瞄准挂砖头、手穿大米磨心性、头入脸盆练呼吸、每一发子弹都详细记载它的弹道轨迹、风力误差,自觉撰写狙击训练心得,换来了“总队狙击比武第一名”的成绩。逆袭而来,深感不易。现在的余秀源带兵时总爱说:“不逼自己一把,你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能耐!”▲满载着荣誉的军功章和获奖证书
特别爱祖国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而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对每一位武警官兵来说,爱国已经融入血脉,刻进心头。
▲橄榄绿和中国红是最美的风景
在中队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余秀源“兵之初”的故事……他刚下连的时候,体能并不强,有一次跑武装二十公里,他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实在是有点体力不支了,越跑越慢,眼前也逐渐模糊起来,几度想停下来放弃,就问身边的一个老兵:“还有多久才能到啊?”老兵抬眼一看,指着远方飘扬的国旗,“你看,那五星红旗下面就是咱的中队,往红旗的地方跑,马上就到了,再坚持坚持。”他一抬头,远远地看到了湛蓝的天空下飘扬着一抹中国红,内心顿时倍感力量,一鼓作气跑到了终点。▲狙击比武现场
在他的教育学习笔记本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思想交流上隔靴搔痒,管理方法上隔山打炮,出了问题隔岸观火,是离兵的前兆,是指挥员渎职失职的表现!”他爱思考,有韧性,在管理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带兵方法。对于以后,余秀源说:“身份转变对我来说是一个新起点,我已做好准备,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汇入新时代强军洪流中!”总 编:王志明
主 编:王涛 王家伟值班编辑:刘晓千 周焕成作 者:秦成龙
点击在看就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