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21号由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主办,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交通大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承办的“年上海眩晕论坛暨第十一届全国听力障碍及眩晕诊断干预学习班暨第四期听觉与平衡学院课程”在上海交通大医院隆重举办。因疫情关系,本次会议采取线上会议的模式。地理的相隔完全没有阻挡全国的同道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在首日的前庭疾病专题讲座专场,在线注册人数已达1万2千余人。
本次大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教授领衔,52位听力眩晕领域的知名专家为全国同道带来了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专家们授课内容涵盖了前庭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听力障碍干预、听力检测技术等方面。专家们更更是分享了自己宝贵的临床经验以及听力眩晕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相信参与会议的同道们能够博采学术,开拓视野,本届盛会也定能推动全国听力眩晕领域的发展,提升听力眩晕疾病的诊治水平。
“前庭疾病的精细化诊断和治疗”专场由上海交通大医院张青教授主持。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张友根秘书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预祝论坛圆满成功。论坛主席杨军教授宣布论坛开幕,开幕仪式结束后丰富多彩的前庭疾病专题讲座随即紧锣密鼓地展开。
上海复旦大医院王正敏院士作了“梅尼埃病外科今昔“主题讲座。王院士首先回顾了以往梅尼埃病外科治疗从第Ⅷ颅神经切断术、内淋巴囊切开术,到鼓室内注射链霉素,到颅中窝径路前庭神经切断术,鼓室内注射庆大霉素等术式的发展历程以及做出突出贡献的前辈先贤。深入浅出地解说了当前梅尼埃病常用的外科手术方式,如经外耳道耳蜗球囊切开术、经乳突迷路切除术、内淋巴内囊减压和分流术,迷路和迷路后前庭神经切断术等的操作和优缺点。王院士特别介绍了内淋巴内囊减压和分流术作为非破坏性的手术,眩晕控制率可达75%-90%,是其他破坏性手术前的首选方法。经乳突半规管壶腹神经切断、椭圆囊球囊开放术式较为安全、并发症低,并且能够保留耳蜗迷路,为患者通过人工耳蜗恢复听觉预留可能。王院士介绍了UgoFisch教授关于梅尼埃病Ⅰ-Ⅳ级的分级标准,并提出分级越高,内淋巴囊减压术对控制眩晕,听力恢复的收益越小;对于梅尼埃病Ⅲ、Ⅳ级,前庭神经切除术眩晕控制率能达到75-90%。王院士高屋建瓴地为大家梳理了梅尼埃病的外科发展史以及最新的进展,关于梅尼埃病外科的论述给我们很多启发和思考。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金昕博士作了“耳鼻喉专业期刊投稿注意事项”的报告。金昕博士在报告之初就提醒所有的学者,论文发表的初心在于展示研究成果,引领学术发展,向同道介绍诊疗经验造福患者,切不可因评价体系的要求忘掉初心,“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金昕博士介绍了耳鼻喉咽科学国际一流期刊,以及国内的10种核心期刊,并建议学者根据文章的专业方向、自身实际需求以及课题研究的价值选择合适的期刊进行投稿。他详细介绍论文发表的各个环节的注意事项,如投稿时应仔细研究拟投杂志的稿约,文章应以指南性文件和近期高水平文献作为理论基础开展,并且注意学术文章的书写规范。金昕博士鼓励同道们勇于投稿,将退稿看作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上海交通大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杨军教授作“梅尼埃前庭功能的分级“专题报告。杨教授指出目前对于梅尼埃病的治疗策略主要依据听力水平,根据听力分期选择保守性或者破坏性的治疗方式,但忽视了前庭功能在治疗选择中的作用。新华团队通过冷热实验、vHIT、VEMP对梅尼埃病患者的前庭功能进行精细化评估,建立了依据前庭功能进行梅尼埃病Ⅰ-Ⅳ级的分级体系。Ⅰ级:球囊、椭圆囊和半规管功能均正常,Ⅱ级:三者中1项出现异常,Ⅲ级:三者中2项出现异常,Ⅳ级:三者均出现异常。经研究证实,梅尼埃病的前庭功能分级和听力分期显著相关,能很好体现梅尼埃病的病程进展。梅尼埃病的治疗不仅要参考听力分期,也应考虑前庭功能的分级。例如听力Ⅲ、Ⅳ期但半规管功能正常的患者,如果选择三个半规管阻塞术,将造成半规管功能丧失。
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院长、上海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科分会主任委员殷善开教授讲授“梅尼埃病的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梅尼埃病的治疗应分为发作期和间歇期两部分,在发作期要进行对症治疗,控制眩晕,主要用的药物有糖皮质激素、抗组胺类和苯二氮卓类前庭抑制剂;间歇期则应以最大限度保护现存内耳功能为主要目标,药物治疗可选用血管扩张药物、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等。对于保守治疗效果差的患者,可依症选用王正敏院士介绍的手术治疗。殷教授特别分析了倍他司汀治疗梅尼埃病的临床研究情况,指出能否作为一线用药尚待进一步的研究。殷教授还指出,基于梅尼埃病听-前庭功能的精细评估对治疗方法、药物选择以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医院听力障碍及眩晕诊治中心主任陈向平教授介绍了“听力学检查在眩晕疾病诊断中的应用”。陈向平主任指出听觉与前庭系统紧密相连,常见的眩晕疾病中,如梅尼埃病、听神经瘤、突发性耳聋伴眩晕均存在听力变化,听力学检查有助于眩晕的鉴别诊断。陈主任特别介绍了甘油试验在梅尼埃病诊断中的应用,利用甘露醇、甘油果糖等脱水剂在用药前和用药后每隔1小时进行3次纯音测听,观察内淋巴脱水后听力的变化作为辅助诊断手段。陈教授还介绍了言语测听、耳蜗电图和耳声发射在甘油试验中可作为辅助检查,对诊断和治疗方式的选择有重要临床意义。陈主任特别强调中耳检查在眩晕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他指出中耳炎是引起儿童眩晕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及有眩晕和传导性耳聋、中耳无明显异常时,要检查内耳情况,排查上半规管裂综合征等“第三窗”疾病。
天津市耳鼻喉科研究所陈太生教授介绍了“前庭功能检查在眩晕疾病诊断的应用”。陈太生教授首先指出前庭功能检查要从结构检查跟功能检查两个方面进行。结构检查通过VEMP、vHIT、冷热和旋转试验等多种前庭检查的组合,定位损伤在哪些外周前庭感受器和神经。陈教授强调损伤频率的检查在前庭检查中有重要的价值,对不同疾病损伤频率的理解能够帮助进行疾病的诊断,如BPPV的前庭损伤频率以低频为主。陈教授指出患者眩晕症状好转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前庭功能代偿,因此前庭代偿的测评在外周前庭疾病诊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医院神经内科李焰生教授作了“头晕和眩晕的诊断思路”专题报告。李焰生教授首先梳理了临床中不同症状性质的定义,如眩晕、失衡、头重脚轻、晕厥前,临床中要仔细了解病史,按照症状性质进行诊断。眩晕考虑前庭功能异常,失衡则考虑神经系统疾病,昏厥前多由心血管系统导致,而头重脚轻则与多种精神障碍或内科疾病有关。李教授介绍了如何通过病史和症状选择床旁检查体检和辅助检查来进行头晕定位诊断的方法和思路。最后李教授介绍了诊断常见头晕、眩晕和失衡的5个关键点。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多为BPPV和VM,自发性复发性眩晕则考虑VM和梅尼埃病,持续性旋转性眩晕考虑VN和中枢性病变,频繁的头晕/失衡考虑VP,无其他神经系统症状的失衡考虑PPPD等。
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刘玉和教授作了“眩晕与遗传”的专题报告。刘玉和教授指出遗传性聋,无论是综合征型聋还是非综合征型聋都可能伴有前庭功能障碍。刘教授详细介绍了常见的遗传性眩晕疾病,包括致病基因SLC26A4导致的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常伴有反复的眩晕发作,在人工耳蜗术后眩晕发作明显,可用药物进行治疗。COCH基因突变造成的遗传性眩晕病临床表型类似梅尼埃病,有波动性听力下降以及反复发作性眩晕,在临床诊断中要与梅尼埃病鉴别。最后,刘教授建议病史、家族史询问以及必要时的辅助进行基因检测,对眩晕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医院的杨旭教授分享了“中枢前庭疾病精细化诊断思路”。杨教授建议,中枢前庭疾病诊断应包括病史采集、床旁查体和专科辅助检查三个环节。其中辅助检查包括耳科相关的外周前庭、听力、影像学检查以及神经科相关的中枢前庭检查、眼动检查等,通过完整的检查才能够确定是否为中枢前庭疾病以及判断结构性或是精神及功能性疾病。杨教授通过丰富的临床案例为大家展示了在临床中如何根据症状选择辅助检查,并通过检查结果进行诊断的思路及方法。
国医华科卫星会-眩晕诊治丛书新书发布会《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编辑部李纬主任主持《前庭功能检测及疾病诊治》重点号的发布。《前庭功能检测及疾病诊治》重点号由上海交通大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杨军主任牵头、中国科学院王正敏院士亲撰前言,《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组织国内外专家撰写。重点号内容丰富,包括述评、论著、综述、点评、科学史等形式多样的文章共计21篇,涉及前庭功能检测方法及应用、外周前庭疾病诊断、内耳疾病的前庭功能评估、内耳影像学、梅尼埃病前庭功能分级、梅尼埃病手术治疗、前庭康复等,文章极具创新性、新颖性和前瞻性。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徐先荣教授为大家精读了《眩晕内科诊治和前庭康复》一书。该书按照Barany学会对眩晕的最新分类进行编排,即急性前庭综合征、发作性前庭综合征、慢性前庭综合征和其他前庭综合征。每一章节均按照内科治疗、前庭康复、疗效评价和案例的结构进行撰写。前庭康复的内容是本书的特色和重点,介绍了丰富多样的康复方法并且配套了大量的视频辅助学习,内容丰富精彩,对临床工作有极大的指导价值。该书一经出版就产生了巨大反响,医院将其作为规培教材,以及继续教育项目的指定用书。
医院杨军教授为大家分享了眩晕诊治丛书的编写历程。目前国内外周性眩晕的外科治疗已有许多研究成果发表,但相关的学术专著出版较少。年杨军教授就萌生了编写眩晕诊治丛书的想法,与国内眩晕知名专家徐先荣教授、刘秀丽教授和张青教授一道号召全国专家组建团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编撰工作。各位编委历经三年的艰辛创作,眩晕诊治系列丛书终于问世。重要的是,整套丛书有幸得到中国科学院王正敏院士的指导和认可,为丛书作序,对丛书作了高度评价,相信丛书的出版必将进一步推动国家眩晕医学事业的发展。
杨军教授对《眩晕外科手术图谱》一书做了详细的介绍。《眩晕外科手术图谱》涵盖了迷路瘘管手术、半规管裂手术、内淋巴囊手术、半规管阻塞术、前庭神经切断术、迷路切除术和听神经瘤切除术等眩晕外科中常用的术式。对每种术式从适应症、禁忌症、手术的详细步骤、术中的关键点、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并发症预防及干预多各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配有丰富的术中图片和手术视频作为学习参考资料,对临床工作者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眩晕外科手术图谱》可谓眩晕外科的集大成之作。
大连医院的刘秀丽教授精读了眩晕诊治丛书之《眩晕诊断学》。刘秀丽教授直抒胸臆,告诉大家《眩晕诊断学》一书是值得一读的好书。首先内容全面值得一读,该书十分详尽地叙述了耳的生理解剖、听功能检查、平衡功能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眩晕疾病诊断的方面的知识。第二,文字表达形象生动值得一读,用装满水的杯子比喻前庭感受器,用有天线的汽车比喻耳石的生理,简单易懂便于读者理解。第三,配套视频资源丰富值得一读,对冷热试验、甩头试验等检查过程中各典型疾病会表现出的眼震均通过视频来展示,清晰易懂。刘教授相信不论是初学者,还是缺乏专业检查设备的基层医疗机构医生,都能从本书中获益匪浅。
海军医院庄建华教授作了“眼震在前庭疾病定位诊断中的意义”专题报告。庄教授首先指出虽然多数时候用快相来描述眼震,但眼震的本质是缓慢漂移的慢相。他介绍说两侧前庭张力失衡造成的眼震慢相则向弱侧,快相是中枢纠正向强侧。庄教授也详细介绍了中枢前庭源性眼震包括下跳性、上调性、扭转性、小儿交替性、反跳性和跷跷板眼震等。庄教授总结说两侧前庭张力失衡和凝视维持障碍属于前庭性眼震,视觉障碍和扫视侵入则与前庭无关,在临床中要注意区分。
医院的王利一教授分享了“发作性前庭综合征的鉴别”。王教授强调发作性前庭综合征是眩晕诊断的重中之重,并详细介绍了各个疾病的诊断标准,比如BPPV的诊断应同时表现有发作性眩晕以及位置试验诱发出特征性眼震,并且要排除其他疾病,而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是前庭症状发作时要伴有偏头痛性症状。王教授提醒,患者出现典型的症状时,不能简单地下诊断,比如反复的眩晕和单耳听力下降并不能简单的诊断为梅尼埃病,要考虑听力下降的类型和频率。此外,他还提到,虽然眩晕的性质在发作性前庭综合征鉴别中意义很大,但患者描述困难会限制眩晕性质在鉴别中的作用。
医院的张甦琳教授介绍“前庭性偏头痛”。张甦琳教授指出前庭性偏头痛的前庭症状多变,会出现自发性眩晕、位置性眩晕、视觉诱发眩晕和运动敏感等,因此对与多种耳源性眩晕的鉴别诊断造成了困难。张教授指出,前庭性偏头痛与轻嵴帽的鉴别在于是否出现眼震消失的零平面,与BPPV的鉴别则主要在于眼震与受刺激的半规管平面是否相关,与前庭性阵发症的鉴别则主要是卡马西平的治疗是否有效。
西安医院的任鹏宇博士讲解“人工前庭植入”的相关内容。任博士介绍说人工前庭是将头部运动信息转化为前庭神经信号的智能神经接口,并且介绍了人工前庭为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案的双侧前庭病带来了希望,能有效控制眩晕,修复空间感知,维持姿态平衡。人工前庭打开了前庭疾病治疗的新视野,相信在未来能够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山西医院的陈钢钢教授介绍“持续性姿势性知觉性头晕(PPPD)”。陈钢钢教授首先回答了什么是PPPD的问题,指出该疾病的核心症状包括持续性头晕、不稳、非旋转行眩晕,并且姿势改变及对空间运动刺激感知过敏导致症状加重。陈钢钢教授介绍了PPPD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一线用药主要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类药物,有效率可达68%。前庭康复可减低患者对视觉刺激的敏感性并且增加对视觉刺激的习服。
复旦大医院王璟教授的题目是“前庭阵发症”。王璟主任介绍了前庭阵发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反复发作性头晕,持续几秒至几分钟不等,可伴随耳鸣、听力减退和耳内及耳周的压痛感等症状。前庭阵发症的检查方法有听力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明确的诊断标准包括:(1)至少10次自发性旋转或非选择眩晕;(2)持续时间小于1分钟;(3)卡马西平治疗有效且不能用其他诊断来解释。对于治疗手段,王璟教授也做了简要说明,可以通过卡马西平或奥卡西平药物治疗,或者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同时指出前庭康复训练有较好的疗效。
接下来乌鲁木医院李芳教授为广大同道作了“医院眩晕专科建设思路”的主题报告。李芳教授与大家分享了她如何从新疆眩晕诊治的空白中发现发展路径,并且挑选培养专业人才梯队,医院的自身条件选择前庭功能检查康复的设备的历程。此外李芳教授特别强调,在缺少眩晕诊治专科的新疆,做好对病人的宣传宣教,与内科,神经科的合作是保证病人来源,建立医患互信的重要内容。李教授从专科建设的角度,为广大同道提供了宝贵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专科管理的经验。
乌鲁木医院李芳教授作了“医院眩晕专科建设思路”的报告。李芳教授与大家分享了她如何从新疆眩晕诊治的空白中发现发展路径,并且挑选培养专业人才梯队,医院的自身条件选择前庭功能检查康复的设备的历程。此外李芳教授特别强调,在缺少眩晕诊治专科的新疆,做好对患者的宣传宣教,与内科、神经科的合作是保证患者来源,建立医患互信的重要内容。李教授从专科建设的角度,提供了宝贵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专科管理的经验。
上海交通大医院陈建勇博士作了“BPPV的精细化诊断和治疗”的报告。BPPV是临床最多见的耳源性眩晕疾病,随医院对该疾病诊治的开展,面临着BPPV诊断的泛化、粗糙化和缺乏对BPPV眼震产生机制的深入认识等问题。陈博士通过大量的眼震视频展示了在诊治过程中如何正确精细化判断耳石症的发病侧别和复位方法。陈博士提到在BPPV的精细化诊治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能正确判断耳石是否复位成功;注意后半规管异位至水平半规管的问题;注意水平半规管管石症转变为棘帽结石症的问题;注意多管耳石症的问题;注意耳石症和棘帽结石症并存的问题;注意轻棘帽和重棘帽耳石症的正确诊断;注意耳石复位过程中耳石堵塞半规管,引起的异常眼震的问题。
医院的金玉莲教授为大家作了“儿童眩晕与平衡障碍”的报告。金教授介绍成人的平衡系统依赖前庭觉、视觉和本体觉的整合,而3岁前的儿童对视觉信息依赖较多,4岁之后三者信息的整合才开始发展。金教授也指出儿童眩晕的疾病谱特点。在成人中多见的BPPV在儿童中却非常少见。良性阵发性眩晕是儿童最多见的眩晕疾病,且治疗效果更明显。此外,金教授指出分泌性中耳炎也是儿童眩晕的常见病因,其发病机制可能是中耳积液及炎症因子刺激卵圆窗和圆窗等前庭感受器,或继发性发迷路炎导致眩晕发作。
医院郑贵亮教授做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前庭康复平台建立应用”的主题报告。新华团队基于国内前庭康复缺少专门技术人员,缺少收费标准,基层单位设施技术匮乏等情况,在“互联网+医疗”的时代大背景下设计、研发了移动互联网前庭康复平台。患者使用平台可以通过视频指导,定时完成头部、凝视、位置、姿势、BPPV耳石解脱训练等。较为方便和高效解决了前庭康复面临的关键问题,为前庭康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医院的李斐博士分享了“前庭神经炎”的诊断和治疗。李斐博士介绍了专家共识,前庭神经炎指一侧前庭功能损害后的急性前庭综合征,核心症状是急性眩晕,伴恶心呕吐,无听力下降及其他脑神经受损。前庭神经炎的诊断可以通过眼震、固视抑制、甩头试验和Heave试验等检查前庭眼动通路、前庭小脑通路和前庭脊髓通路的病变情况。最后讲到该病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激素治疗和前庭康复,同时指出抗病毒治疗无效。
浙江中医医院的朱佳浩医师分享了“后循环TIA与梗死的识别”。朱医师介绍说识别两种疾病要注意病史采集,询问是否首发,以及伴随症状,同时注重常规神经科查体的运动,重点检查有无共济失调、感觉障碍和听力下降。朱医师强调说,最重要的是要熟悉中枢性眼震与眼动的异常,从而准确识别疾病。
复旦大医院的王武庆教授讲授“梅尼埃病的治疗”。王教授详细介绍了目前针对梅尼埃病主流的治疗方法,如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可以有效控制眩晕。王教授也介绍了庆大霉素注射对于梅尼埃病的疗效,但同时指出庆大霉素会破坏前庭和听觉功能。对于药物和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内淋巴囊减压手术是有效控眩的一线术式。此外,王教授也介绍了半规管阻塞术、前庭神经切断术和迷路切除术等破坏性治疗的应用。王教授总结说多数手术治疗实质起效机制是破坏前庭功能,但因治疗效果明确,是目前的权益之计。
未完待续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