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名师主持人:陈冬平
陈冬平,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文学学士,喜欢阅读写作,作品散见于各级各类报刊。
古人论写文章,有“文无定法”,贵在得法的说法。写人记事是写作的起步阶段,应该打好基础。写作训练,主要目的有两个:一为提升文学素养,二为考试能得高分。从能力生成的角度说,写作,可以从阅读课文和名家名篇开始,在阅读中学习,在比较中辨析,在习练中提升,从而慢慢形成为学生个人的写作能力和综合
素养。
从写作训练角度看,写人记事之“如何写”是一个开放、开阔的话题。根据个人的阅读与写作实践,我把它概括为“三有”与“三抓”。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三有”。
1
一、有意义
有意义首先是指作品思想的正确。很多学生思维灵动,笔端活泼,写起来容易“信马由缰”,汪洋恣肆,有时候可能“跑偏”。写作文也好,创作文学作品也好,首先要做到思想上的纯洁与高尚。
从文章内容上说,流水账式的“意识流”、纯粹个体的没有经过思想、艺术加工的自言自语,是没有多少意义可言的。
思想境界不高,即使写作手法新颖、艺术高超,作品也是苍白无力的。我们的作文必须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而不是消极、颓废的情绪。写作主题,可以写日常琐事,衣食住行、喜怒哀乐。但是,你要写出特点与个性,从而揭示生活的本质与意义。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装到篮里都是菜,不是随随便便的文字组合。
写作者要努力做到“四心”:一是用心选择(围绕文章主题的素材,素材与文章主旨匹配);二是细心比较;三是悉心挖掘(找到和发现生活中,具有打动人、感动人、激励人的闪光点)。四是精心表达。
2
二、有意思
有意思是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艺术的特质,需要审美的全程参与。
“有意思”不仅指内容,而且指形式。写人记事,写景抒情。大事小情、看法心得等等,都可以是文章的内容。即使是平淡的生活与琐事,也能体现品位、情致与美好。
形式既指合适的文体,又指谋篇布局、遣词造句,都要有能让读者愿意读下去的兴趣,这就是“有意思”。
近来,以木心诗歌《从前慢》作曲的同名歌曲风靡一时。我们来看看名家笔下从前的“慢生活”,是不是把日常琐事写得也很“有意思”?
例一,去保定上学,总是雇单套骡车,三个或两个同学,合雇一辆。车是前一天定好,刚过半夜,车夫就来打门了。他们一般是很守信用,绝不会误了客人行程的。于是抱行李上车。在路上,如果你高兴,车夫可以给你讲故事;如果你困了,要睡觉,他便停止,也坐在车前沿,抱着鞭子睡起来。这种旅行,虽在深夜,也不会迷失路途。因为学生们开学,路上的车,连成了一条长龙。牲口也是熟路,前边停下,它也停下;前边走了,它也跟着走起来,
这样一直走到唐河渡口,天也就大亮了。
(孙犁《保定旧事》)
简析:这段文字写的是作者少时读书求学路上的事,没什么大事。但是,细品之下,你会觉得文字很有画面感,很有意思,读来令人兴致盎然。近乎纯粹的“客观”笔法,使得本段文字体现了一种单纯的美、平淡的美。
例二,夏始春余,男人在畈上,女人在楼上养二蚕,大路上及人家门庭都静静的,惟有新竹上了屋檐,鹁鸪叫。鹁鸪的声音有时就在远处,听起来只当是在前山里叫,非常深远。灶头间被窗外的桑树所辉映,漏进来细碎的阳光,锅灶砧板碗橱饭后都洗过收拾好了在那里,板桌上有小孩养在面盆里的田螺。母鸡生了蛋亦无人拾,“各各带,各各各各各带”地叫。而忽然是长长一声雄鸡啼,啼过它拍拍翅膀摇摇鸡冠,伸直脖子又啼一声。我小时候
听母亲说,龙的角本是雄鸡的,借了去不还,雄鸡啼“哥哥哥”就是叫龙,可是此刻青天白日,人家是这样静,天上的龙亦没有消息。惟有午后灶间里有人在做茶叶,即是把炒过搓揉过的青叶子再来二度三度焙干,灶肚里松柴微火,只听他悠悠的一声,双手把锅里的茶叶掀一掀,日子好长。
(胡兰成《胡村月令·采茶》)
简析:这段文字,写的是家居门庭远近的景致与日常生活的温馨。其中夹带一点传说,增强了文章的“故事性”。“做茶叶”,写出了琐屑中的精致,辛劳中的美好。这些文字读来,感觉都是“有意思”的。与上一段例证文字相比。本段文字除
了客观描写,更多添加了一些主观情愫。
3
三、有意味
文章要写得出色,令人读后有回味,甚至过了一段或者很长时间,还想再读。多次阅读,不觉乏味。反复研读,感受愈深。
这就是“有意味”。特别是那些写小事情、小人物、小情趣的作品,更值得好好研究与琢磨。
《昆明的雨》文中的一段文字: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斤市酒(装在上了釉的土
瓷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29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
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胀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
简析:平平常常的喝酒、避雨、看花。在作者笔下,显得如此情意深浓,韵味悠长。在于作者有一颗平常、淡然的心,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还有高超、敏捷的才思。即便是在苦难的年代里,也能挖掘出日常生活里令人回味的内蕴。这样的文字,相信不少人读后,还想再读的。透过文字表面,可以参透、感悟到其中蕴含的
更多意味、情味。
一言以蔽之,写作写人记事类的文章,正确把握、善于挖掘“人”和“事”中包含和蕴藏的“有意义”、“有意思”、“有
意味”的内核,可以彰显思想的力量和美学的魅力,文章就会丰盈多彩,耐人寻味。
在上面,我们说了“三有”。现在来说一说“三抓”,即:抓特点、抓细节、抓结尾。
1
第一,抓特点
关于写人的文章,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这是表现人物最基本、最容易掌握的方法,也是展示人物性格较为有效的手段。
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中,写母亲的特点是“慈母兼任严父”。写对“我”的严格要求和管束、处罚(这是严)。写“我”“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眼病(这是慈)。
比较与辨析:比较阅读汪曾祺《我的母亲》。汪曾祺先生三岁的时候,母亲就因病去世。因为年幼,所以他对母亲没有什么印象。但是,通过旁人的口,他知道了母亲的温和与友善。
看看汪先生笔下的“母亲”:前年我回家乡,见着一个老邻居,她记得我母亲。看见我母亲在花园里看花。这家邻居和我们家的花园只隔一堵短墙。我母亲叫她“小新娘子”。“小新娘子,过来过来,给你一朵花戴。”我于是好像看见母亲在花园里看花,并且觉得她对邻居很和善。这位“小新娘子”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老太太了!
胡适先生笔下的“母亲”与汪曾祺先生笔下的“母亲”是不同的,关键是他们都抓住了各自母亲的性格特点,所以才写得栩栩如生,形象鲜明,让人印象深刻。
特点体现性格,特点展示形象。抓住了特点,人物就能写得鲜活,写得生动,写得传神。
2
第二,抓细节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彰显精彩。作为记叙类文章的细节,有动作上的细节,有场面上的细节。细节就要写得详细而具体,深切而感人。
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中,这样写“父亲”:(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
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简析:这段文字,对父亲爬月台去为“我”买橘子作了细腻的动作描写,使我们真切感受和体会到一个年迈的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朴实的情。这也是《背影》一文中最动人的地方。
孙犁先生的小说《荷花淀》中,开头描写“水生嫂”在月下边织席边等丈夫回家:“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而当得知水生要上前线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同样是写织席,可是写出了不同的动作细节。前者,表现出人物恬静美好的心情;后者,却表现出人物感情的复杂并为之掩饰的心理。
细节蕴含诸多信息和情感密语,细节描写,为人物塑造,为文章生动注入能量,添加动力。
3
第三,抓结尾
好的结尾能给文章增添意味深长的韵致,真正做到余音绕梁,令人回味悠长。
《信客》(余秋雨)中的结尾:他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还是从外地特地赶来的。根据他的遗愿,他的墓就筑在老信客的墓旁。此时的乡人已大多不知老信客是何人,与这位校长是什么关系。为了看着顺心,也把那个不成样子的坟修了一修。这个结尾“妙”在哪里呢?
简析:诚信为人,总会有好报。“信客”,既是指送信的人,也暗含“诚信、守信”的意思。善良为人,诚信待人,才是为人处世之道,最终也不会吃亏的。
通过琢磨文章的结尾,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有的结尾是一种“总结”,这种总结,不是作者自己说出口的,而是文章水到渠成自然体现的。有的结尾,看似“跑题”,实则不然,是另一种巧妙的“升华”。
总而言之,文无定法,要在得法。通过阅读、鉴赏、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掌握写人记事的基本格式和要求,这是写作的基本功。
(作者单位: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