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6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办的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第三届华中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论坛暨武汉鼻内镜技术及鼻-鼻窦炎高峰论坛,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同道以线上形式分享这场学术盛宴。会议开幕式由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陆翔教授主持。由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刘争教授致欢迎词。刘争院长热情邀请全国耳鼻喉科同道云端相聚欢享这场业界大咖云集的学术盛宴,对韩德民院士百忙之中亲临指导本论坛的举办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及敬意。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韩德民院士首先对本论坛的学术质量进行了高度的肯定,鼓励我们同道中人对美好的未来要勇于追求,并预祝论坛圆满结束。接着韩院士发表了《学科发展那些事儿-鼻科学》的主题演讲。韩院士号召医务工作者在疫情和复杂的国际环境下,用“四个面向”指导我们未来发展道路,贡献自己的力量。接着韩院士回顾了鼻科学的发展历史,提倡多学科合作搭建颅底外科平台,促进鼻颅底、鼻眼相关外科蓬勃发展,呼吁建立鼻内镜外科手术标准化治疗体系,提高手术质量减少并发症,更好为病患服务。并对鼻科学热点领域进行解析如:慢性鼻-鼻窦炎发病机制,变应性鼻炎的精准治疗等,纵观全局总结了对科学问题的思考,将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深入内镜技术的研发,对科研人才进行投入。对鼻科学界人才培养提出了殷切期望。今天的大会内容充实精彩,分为两个分会场同步进行。鼻科、咽喉头颈分会场上午第一时段由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王恒副主任主持。医院许庚主任为我们带来《鼻内镜全鼻窦轮廓化手术》的专题演讲。许教授指出FESS是CRS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术,是药物治疗的辅助疗法。随后接着提出了慢性难治性鼻窦炎的概念:经FESS手术+综合药物治疗6-12月,症状未得到有效控制的CRS。提出了全鼻窦轮廓化手术方式及其适应症,一一枚举病例阐述了各个鼻窦轮廓化手术注意事项,展示一例复发性鼻窦炎全鼻窦根治性轮廓化手术的精彩手术视频,总结了手术前用药,术中填塞材料选择注意事项,术后综合治疗和病理特征进行了总结。医院张罗院长进行《内镜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的专题演讲。张罗教授首先回顾了医学史上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性质的认识及手术方式的演进,接着介绍了目前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诊断策略“四位一体”的原则,详细介绍了术前MRI联合CT影像学检查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及影像相关的肿瘤病理学分类。最后回顾性分析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率,及其预后影响因素。鼻科、咽喉头颈分会场上午第二时段由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甄宏韬副主任主持。复医院王德辉副院长带来了《鼻内镜下鼻-鼻颅底手术严重并发症预防和处理》的专题报告。王德辉教授首先介绍了鼻-鼻颅底手术并发症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分类及严重性级别,详尽介绍了蝶腭动脉、颌内动脉出血和海绵窦出血处理,颅底损伤与重建,筛前动脉损伤造成眶内血肿形成的处理,眼眶损伤的及时发现及处理,如何预防和避免视神经、颈内动脉的损伤,强调术中超声多普勒及导航的应用对损伤预防的重要性,最后总结鼻-鼻颅底手术严重并发症预防的基本原则。医院医院鼻科史剑波主任演讲的主题是《经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史剑波教授首先介绍了脑脊液鼻漏的分类及诊断,介绍了临床上脑脊液鼻漏修补经典手术方式,并详细阐述了鼻中隔黏-骨膜的神经血管瓣的设计及应用。通过多个经典手术案例的展示,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情况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及对填塞修复材料选择的不断探索,进行了充分的经验分享。最后总结了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的注意事项。鼻科、咽喉头颈分会场上午第三时段由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刘阳教授主持。首都儿医院魏永祥院长带来《新冠病毒与嗅觉障碍》的专题演讲。魏永祥教授指出目前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PVOD)占门诊嗅觉障碍患者的18.6%-29.3%,PVOD的诊断流程包括:病史采集,症状表现,嗅觉功能检查(主观嗅棒测试,客观嗅觉诱发电位检查),内镜检查,上呼吸道病毒检测,嗅觉通路PET/MRI检测。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嗅觉训练(芳香疗法),鼻腔冲洗和中医保健。嗅觉障碍可能是新冠病毒感染首发预警症状,对新冠病毒引起嗅觉障碍的诊断和治疗,应秉承PVOD的诊断治疗原则。医院医院文卫平院长为我们带来了《内镜外科在鼻咽癌治疗中的地位》的专题演讲。文卫平教授首先提出重要的临床问题:NPC放疗效果好但仍有10-15%的复发率,复发或放疗未控制的NPC如何治疗?随后从解剖学研究、复发性NPC内镜下切除术到复发性NPC内镜手术与强调放疗比较,再到复发性NPC内镜手术与放疗RCT十年积累病例回顾性临床分析,为复发性NPC的规范化治疗揭开了新的篇章。最后总结手术技术要点,着重强调术中必要时快速病理,术毕手术安全切缘;并演示经典病例精彩手术视频。、鼻科、咽喉头颈分会场下午第一时段由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史丽丽教授主持。医院周兵主任呈现了《难治性鼻窦炎手术策略》的专题报告。周兵教授从定义、临床分类、临床诊断、理论研究根据和手术策略等方面详细的为大家讲授了难治性鼻窦炎的诊疗规范,尤其是手术策略。他指出术前CT阅片是基础,手术采取轮廓化手术。需要强调的是伴哮喘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根治性手术后的综合治疗也很重要。周兵教授结合不同的临床病例如复发性额窦炎、额窦真菌感染等给大家详细讲解了手术的范围和技术要点。医院赵长青副院长做了《“量体裁衣”——AR发病机制之我见》的专题讲座。赵长青教授提出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异质性疾病,从另一种视角解读了部分变应性鼻炎特别是冷空气过敏的鼻炎,感觉神经、TRP(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的发现及对冷暖的感知可能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并详细的对变应性鼻炎的神经免疫学机制做了进一步的解读。鼻科、咽喉头颈分会场下午第二时段由华中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龙小博教授主持。复旦大医院李华斌教授介绍了《过敏性鼻炎的诊疗进展及指南解读》。李华斌教授指出,过敏性鼻炎目前的治疗主要是鼻用糖皮质激素,无论对成人还是儿童效果均良好,且对HPA轴无明显影响。另外就是鼻用和口服抗组胺药物,外科治疗是AR的辅助治疗方法,而免疫治疗是唯一可以改变疾病自然病程的治疗措施,从整体上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至正常。医院谭国林主任带来了《自发性脑脊液鼻漏的发病机制及处理策略》的讲座。谭国林教授罗列了自发性脑脊液鼻漏各种病因和常见部位,强调术前鼻内镜检查很重要,可根据清亮液体流出部位及肉芽部位,查找漏口。术前高分辨率CT和MRI也可以提示漏口部位。手术治疗主要是针对外伤性脑脊液漏保守治疗失败或者术中发现脑脊液漏的患者,并结合实际病例做了精彩的手术演示。鼻科、咽喉头颈分会场下午第三时段由华中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曾明副主任主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鼻科王成硕副主任带来了《鼻内翻乳头状瘤内镜手术分期与推荐术式》的专题报告。王成硕教授详细介绍了临床分期和新的分级原则,T1期局限于鼻腔;T2期病变位于鼻道窦口复合体、筛窦、上颌窦内侧;T3期包括除了上颌窦内外壁的所有壁以及额窦、蝶窦;T4期为侵入鼻窦并恶变。以往都认为它的临床特征是具有复发倾向和周围结构破坏,而根基部尤其重要。最后王教授针对不同的分期提出了推荐术式。第二医院郑宏良主任带来了《头颈肿瘤切除修复原则与技术》的专题报告。郑宏良教授针对头颈部肿瘤切除及缺损的重建,强调了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基础上修复重建,并根据缺损的部位选择合适的组织瓣,术中操作要避免损伤血管蒂部,同时组织瓣经皮下隧道时隧道应宽敞,并避免压迫相应血管。同时介绍了不同的局部组织瓣、区域性带蒂组织瓣,并结合临床病例介绍了不同组织瓣的临床应用,强调了组织瓣成功修复的关键影响因素。鼻科、咽喉头颈分会场下午第四时段由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蔡兰军教授主持。医院海南分院刘明波主任做了《甲状腺肿瘤的治疗策略及并发症处理》的讲座。刘明波与大家分享了甲状腺肿瘤的治疗策略及并发症处理,分析了不同影像学手段如超声、增强CT、多能谱CT等的优势。指出手术治疗策略未来发展方向为内镜手术、机器人手术等。并结合实际病例介绍了不同术式的特点以及并发症和相应处理,并展示了机器人手术的优势。医院杨钦泰副院长带来了《过敏性鼻炎三级预防》的专题讲座。杨钦泰教授从微生物假说的角度诠释了如今过敏性疾病高发的客观原因:即工业社会和人类对于卫生情况的追求,破坏了微生物生态平衡。倡导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能帮助增加机体的耐受性。并从初级预防的各个方面介绍了建立和改善耐受性的实用性建议。从战略的角度提出了如今过敏性鼻炎高发的客观原因。
耳科、咽喉头颈分会场上午第一部分由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陆翔主任主持。
医院高志强主任进行了《岩骨次全切:原理与实践》的报告。高志强教授首选介绍了岩骨次全切的发展历史,然后结合临床病例向大家介绍了现代岩骨次全切除手术的基本原则,并根据术中情况选择是否同期重建听力。高志强教授的讲解为致力于颅底外科的年轻医师们指引了正确的方向。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的吴皓院长为我们带来关于《颈静脉孔区肿瘤手术》的最新进展。吴皓教授梳理了颈静脉孔区肿瘤的诊疗历史和现状,用精彩的手术视频给大家展示了临床医师们最关心的手术径路和面神经的解剖与保护的问题。整个手术过程视野清晰,细节处理干净利落,令人过目难忘。
耳科、咽喉头颈分会场上午第二部分由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彭利艳教授主持。
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黄志刚教授做了关于《喉癌治疗策略》的精彩报告。黄志刚教授通过对六千多例喉癌病例的分析总结,包括手术切除、微创激光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以及综合性治疗等多种手段的应用,提出了坚持根治性切除优先原则。黄教授还对影响喉癌患者治疗效果的多种因素进行了思考,向广大临床工作者提出了共同努力提高喉癌患者5年生存率的希望。
上海交通医院的殷善开院长通过15个临床病例,向我们介绍了《急性前庭综合征的分类思考》。除了急性前庭综合征最常见的前庭神经炎、小脑卒中之外,殷教授还向大家展示了并不常见的病因如听神经瘤、急性孤立性囊斑病变、延髓多发性硬化、延髓旁表皮样囊肿等病例,让人大开眼界,耳目一新。
耳科、咽喉头颈分会场上午第三部分由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冰丹教授主持。
来自医院的杨仕明主任带来《听神经瘤保命保面保听手术策略:双镜联合与CPA技术》的演讲。首先杨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听神经瘤手术的历史沿革,清晰呈现了耳鼻喉科进行听神经瘤手术的优势和唯一劣势。杨教授指出听神经瘤手术保命第一、保面神经保听力其次的手术策略。杨教授还展示了精彩的听神经瘤手术视频,让大家过足了眼瘾!
来自医院的王秋菊所长做了《聋病遗传机制研究进展与基因治疗未来前景》的报告。王秋菊教授总结了相关耳聋基因,分享了目前国际上最新的基因治疗现状。王教授指出,听神经病、中枢性耳聋、迟发型耳聋、前庭性偏头痛、梅尼埃病等相关基因的挖掘目前只是冰山一角,未来持续研究势在必行。同时也对单基因自身炎性疾病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为遗传性耳聋患友的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来自南华医院冯永院长做了《梯级遗传分析法鉴定耳聋新基因》的报告。冯永教授回顾了遗传性耳聋的研究现状,然后介绍了梯级遗传分析法,即以高通量测序技术为核心并结合其他检测技术及相关分析方法,寻找新的遗传性耳聋的致病基因。耳科、咽喉头颈专场下午第一时段由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的黄孝文教授主持。来自空军医院的邱建华教授做了《耳外科常用技术及相关问题》的专题报告。邱教授介绍了耳外科显微镜手术和耳内镜手术的优缺点,以及胆脂瘤切除、听骨链重建等方面的问题。邱教授的报告给我们临床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来自首都医科医院的龚树生主任做了《搏动性耳鸣诊断与治疗的困惑》的报告。龚树生教授向我们分享了颅内压增高的临床病例利用外科手术方式治疗搏动性耳鸣的成功案例。最后龚教授也指出搏动性耳鸣诊治中存在的不足和困惑,期待和同道们一起继续总结经验共同进步。医院余力生主任进行了《听觉过敏与中枢过敏化综合征》的介绍。听觉过敏是对声音响度的容忍度崩解,表现为对声音刺激异常敏感,其发生与疼痛非常类似,与耳鸣密切相关。偏头痛/中枢敏化是听觉过敏的重要病因。中枢敏化综合征受基因和环境影响,可能由多种因素诱发,表现为对声音、疼痛及环境变化的异常敏感。余主任强调中枢敏化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其症状表现多样,且与多种全身性疾病密切相关,比如胃肠道疾病、偏头痛等。耳科、咽喉头颈专场下午第二部分的专题讲座由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陈金教授主持。陆军医院袁慧军主任做了《耳聋遗传基因与人工耳蜗植入效果的系统分析评估》的报告。首先介绍了中国遗传性耳聋基因研究战略联盟(CDGC)及其主要工作,并介绍了CDGC耳聋病例基因检测流程。听神经病的发生与OTOF、AIFM1、DFNB59、GCB2、TMPRSS3、POU3F4等基因的突变密切相关,袁教授深入探讨了人工耳蜗的植入与这些基因基因突变的关系。基于CDGC的数据,袁教授详细介绍了Usher、CHARGE、Waardenburg等综合征与人工耳蜗植入的关系,提出基因诊断结果有助于人工耳蜗植入的精准术前评估,以及个性化手术和康复策略的选择。医院虞幼军主任分享了《耳内镜下持续灌流模式手术技巧》。虞主任首先指出耳内镜下持续灌流模式的主要困境是磨骨,由廖华教授提出的持续灌流模式极大的方便了磨骨的过程。持续灌流在剥离皮瓣、消磨骨质和清理病变的过程中有明显的优势。精准定位、术中充分止血、调好水压水量、骨腊的应用、合适钻头的选择、乳突部手术切口与皮瓣的保护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耳科、咽喉头颈专场下午第三部分的专题讲座由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余洋教授主持。医院肖水芳主任为大家讲解了《经口等离子技术辅助下咽癌的外科治疗》。肖教授首先给大家讲解了喉部重要血管等解剖结构,介绍了手术的适应症,强调术前评估、手术器械的选择对手术至关重要。并给我们演示了经口等离子技术辅助下咽癌的手术过程,提醒要注意下咽癌的粘膜下侵犯。肖主任强调,研究显示与开放手术相比,经口手术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患者恢复快、花费少等多重优点。清华大学医院叶京英主任做了《腭部手术治疗OSA的机制与实践》的专题讲座。叶教授首先详细介绍了OSA的发生机制,指出气道解剖狭窄、神经肌肉失调、环路增益和觉醒阈值是破坏气道稳态的四大因素。腭部手术的主要目的是矫正气道狭窄阻塞因素、重塑气道结构比例,针对软腭的手术性价比最高,其手术效果已在多项临床研究被证实。医院庄佩耘主任与大家分享了《声带运动障碍的诊疗策略》。庄教授首先介绍了正常喉部运动的量化,杓状软骨的运动特点,并介绍了声带运动障碍的主要评估方法:纤维喉镜、喉肌电图检查和喉CT检查。指出肌电图对声带麻痹预后的判断以及对治疗有指导作用。大会尾声,由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陆翔主任进行总结,对支持本届论坛的各位专家教授、同道嘉宾致以深深感谢。本次会议内容新颖实用,涉及面广,受到与会专家及代表们的好评。会议的成功举办,为省内外同仁构建了一个互通有无、共同提高的平台,也为增加广泛的学术交流、加强合作沟通提供了宝贵的契机,是一届“有质量、有内涵、有时效、让大家有收获的精品论坛”!期待明年再度相逢在武汉!
▲
END
撰稿人:冰丹王男史丽丽刘云姚银编辑:陈金连昭琴审阅:刘争陆翔王恒曾明周敏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vuov.com/zlyy/11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