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
早晨,远在珠海的朋友告诉我她扭伤了脚,医院拍片,联系我小时候扭伤脚的经验来看,想来应该没什么大碍。祝她早日康复,哈哈。
那是发生在我读四年级的时候,当时脚肿得和馒头似的,本以为这下爸妈会接送我上学放学了,可是他们仍然让我自己走,同行的小伙伴帮我弄来一根小木棍,我就那么拄着它一瘸一拐在路上蹦跶了好几天。现在想来真是觉得好玩又好笑。记忆涌来,接二连三地回忆起放学后在家门口和小伙伴跳皮筋、丢沙包、捉迷藏的日子,每到饭点,家里的妈妈们总在呼唤我们回家吃饭,不一会儿大家四散离去,有的时候六点一到,我妈就唤我回家看动画片,前段时间才知道那个《狮子王》竟是意大利版的,真是有意思。
于是心血来潮整理了一些作家笔下关于童年记忆的文字以及若干描写童年记忆的电影来与大家分享。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甚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一句,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的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甚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胡适
“我能正确记忆到我小时的一切,大约在两岁左右。我从小到四岁左右,始终健全肥壮如一只小豚。……到六岁时,我的弟弟方两岁,两人同时出了疹子。时正六月,日夜总在吓人高热中受苦。又不能躺下睡觉,一躺下就咳嗽发喘。又不要人抱,抱时全身难受。我还记得我同我那弟弟两人当时皆用竹簟卷好,同春卷一样,竖立在屋中阴凉处。家中人当时业已为我们预备了两具小小棺木,搁在廊下。十分幸运,两人到后居然全好了。我的弟弟病后家中特别为他请了一个壮实高大的苗妇人照料,照料得法,他便壮大异常。我因此一病,却完全改了样子,从此不再与肥胖为缘,成了个小猴儿精了。”——沈从文
“虽然没有私塾,但是小伙伴是有的:我记得最清楚的有两个:一个叫杨狗。我前几年回家,才知道他的大名,他现在还活着,一字不识;另一个叫哑巴小(意思是哑巴的儿子),我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他姓甚名谁。我们三个天天在一起玩,洑水,打枣,捉知了,摸虾,不见不散,一天也不间断。后来听说哑巴小当了山大王,练就了一身蹿房越脊的惊人本领,能用手指抓住大庙的椽子,浑身悬空,围绕大殿走一周。有一次被捉住,是十冬腊月,赤身露体,浇上凉水,被捆起来,倒挂一夜,仍然能活着.据说他从来不到宫庄来作案,‘兔子不吃窝边草’,这是绿林英雄的义气。后来终于被捉杀掉。我每次想到这样一个光着屁股游玩的小伙伴竟成为这样一个‘英雄’,就颇有骄傲之意。”——季羡林
“太阳从大玻璃窗透进来,照到大白纸糊的墙上,照到三屉桌上,照到我的小床上来了。我醒了,还躺在床上,看那道太阳光里飞舞着的许多小小的,小小的尘埃。宋妈过来掸窗台,掸桌子,随着鸡毛掸子的舞动,那道阳光里的尘埃加多了,飞舞得更热闹了,我赶忙拉起被来蒙住脸,是怕尘埃把我呛得咳嗽。”——林海音
“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
我的记忆有菖蒲的味道。然而我们的园里可没有菖蒲呵?它是哪儿来的,是哪些草?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我此刻把它们没有理由的纠在一起。
‘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每个小孩子都这么唱过吧。有时甚么也不做,我躺着,用手指绕住它的根,用一种不露锋芒的力量拉,听顽强的根胡一处一处断。这种声音只有拔草的人自己才能听得。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种自然的巧合。”——汪曾祺
“稍稍能安慰我们的,是在那石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坑凹儿,雨天就盛满了水。常常雨过三天了,地上已经干燥,那石凹里水儿还有,鸡儿便去那里渴饮。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们盼着满月出来,就爬到其上,翘望天边;奶奶总是要骂的,害怕我们摔下来。果然那一次就摔了下来,磕破了我的膝盖呢。”——贾平凹
“我们下了课后,总不急着回家,而是拥在窗口,看小孩子吃饭。然后,慢慢地,我们便潜进去帮着分菜分饭。那位老师对我们的擅自插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然她不好派我们工,但我们的帮助很是有用,解决了她的困难。有一次,她主动从小孩子们的伙食中,取出一块面包让我们几个分食,表达对我们的感谢。于是,再渐渐地,我们得寸进尺地,开始给小孩子们喂饭。他们和我们显然要比和老师亲近,因我们没有老师的威仪,他们喊我们“大姐姐”,很依赖地望着我们,我们给这一个喂饭时,那一个还流露出妒意。所以,我们很忙乎,往往耽误了自己回家吃饭。”——王安忆
“在漫长的童年时光里,我不记得童话、糖果、游戏和来自大人的过分的溺爱,我记得的是清苦,记得一盏15瓦的黯淡的灯泡照耀着我们的家,潮湿的未浇水泥的砖地,简陋的散发着霉味的家具,4个孩子围坐在方桌前吃一锅白菜肉丝汤,两个姐姐把肉丝让给两个弟弟吃,但因为肉丝本来就很少,挑几筷子就没有了。”——苏童
“低矮的板夹泥小屋,房前屋后的菜园(那是我童年的乐园),无边无际的森林,苍茫的大雪,偎着火炉听童话故事,暑假时到园田干农活,寒假时去山里拉烧柴。这些,构成了我的童年生活。”——迟子建
以上剧照分别来自电影:
《童年往事》(,侯孝贤)
《一一》(,杨德昌)
《细路祥》(,陈果)
《城南旧事》(,吴贻弓)
《冬冬的假期》(,侯孝贤)
《我11》(,王小帅)
《看上去很美》(,张元)
《岁月神偷》(,张婉婷、罗启锐)
《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
偶然看到明天出版社出版的“我们小时候”儿童文学系列图书,童年印象,吉光片羽,隽永而清新,推荐阅读。
该丛书共六册:
王安忆《放大的时间》——弄堂里的童年回忆,蕴藏了未来的上海史诗。
苏童《自行车之歌》——小时候遥远又清晰的记忆碎片,造就“香椿树街”系列的有声有色。
迟子建《会唱歌的火炉》——文字如诗如画,充满灵性。
张梅溪《林中小屋》——生动再现城市孩子难以找寻的大兴安岭山野童趣,走进森林动物世界。
郁雨君《当时实在年纪小》——辫子姐姐第一本童年回忆,轻快、亲切的点点滴滴。
毕飞宇《苏北少年“堂吉诃德”》——毕飞宇第一本记叙类非虚构作品。苏北少年在无垠的田野上守望,大地的气息一路伴随他的写作生涯。
结庐在镜
光影·?色,雾中风景,此中真意,审慎独思,抒情?志。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草屋,转载请先至后台询问
无条件欢迎分享转发朋友圈
什么治白癜风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