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老师做客龙检大讲堂,她不仅仅央视著名主持人,也是我和我妈的偶像,而且还是我们老乡。
智慧让人年轻
听完讲座感觉特别舒服,声音很好听,全程交流简直就像一次对话,好像我就是《东方时空》里的嘉宾或者是被采访的领导,总能按照她设定的布局找到自己的角色。
敬一丹老师主要是从他的主持人、记者的身份讲起,我能够从她的语气中感受到一种职业崇高感。
《焦点访谈》的成长,书写着中国社会舆论监督的发展史,他们这些人就是依法履行监督权的拓荒者。
实际上,背上这一重任前行着实举步维艰。因为要剪断某个人的财路,可能要触动各种利益,甚至要摘掉很多人的乌纱。
尽管困难重重,但他们依然坚守着实现自己的价值。朱镕基总理曾为《焦点访谈》写下题词:
舆论监督,群众喉舌,
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媒体是政府的镜鉴,敬一丹老师主要讲的就是我们如何看待这样一面镜子,以及如何照镜子。我也试着照了照,琢磨出了一个法律人的自我修养。
危机感
现如今政务公开成为常态的前提下,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将接受着来自社会各个角度的全景监督。
“反四风”火力不减,“天眼”无处不在。
危机感来自舆论监督下的自我素质提升,也在于限制执牛耳者的为所欲为。
其实就像自己在开庭的时候,我觉得全程同步直播其实是一件好事,这种监督反而督促自己提升法律素养,不至于丢人。
大局观
法律就是为了解决社会矛盾的最后一道防线,作为执法者,我们通常深处各种矛盾漩涡的中心,解决问题时就需要我们具有掌控全局的能力。
这种能力可能在于天赋,也在于后天培养。比如沟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社会各阶层之间、群体之间、民族之间各种各样的矛盾,我们也要致力于寻求化解贫富、官民、医患各种关系的良方。
不仅要低头办案,还要抬头看脸,还要仰望苍天,这样才不容易得颈椎病,就不会固定一个姿势,片面得看待问题。
使命感
当敬老师讲到自己曾经倾听民意的工作经历时,我也把自己置身其中。
我仿佛看到了杀人犯的老父亲跪地忏悔,仿佛看到了元都无法调解完成的白发老农,仿佛看到了因家暴杀夫的妻子面对死刑判决与孩子的相拥而泣。
就如同她撕开的一封封信,每一封都是饱含期待的救命稻草一般。
这些都是“别人的人生”,我们的使命是追求真理,实现正义。
通俗表达
敬老师讲了一个故事:两院院士如果不能通俗讲解科学知识,也就不能入选中学生科普宣讲团。
一个优秀的法律人应该是可以把专业的法律知识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述出来的,所以要把入“团”当作普法第一要务。
这也是我和锵法所一直追求的目标,向着前辈的路标出发!
高情商
面对公众的监督和质疑,不能摆出一副“毛驴怼大巴”似的发泄式冲击波。
身边总有一些人,说话特别好听,即使拍马屁也是润物细无声的点滴滋润,让人听过心里特别舒服。
高情商才不会和稀泥,或许会更有条理、有分寸的解决问题。
“一流的表达来自一流的思考”,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脑子是个好东西。
有刚
敬老师讲了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的案例。
王老师自称自己“反面教员”,把自己的“金句”:“这是一个奇迹”“我反正是信了”,当作反面教材为大家授课。
尽管遭受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却能在多年之后谈笑风生,敢于直面这种痛苦的人才是纯爷们。
有趣
拿下80后、90后已经不值得炫耀,收割00后、10后的才是王者。
现代企业已经把产品的潜在用户锁定在00后,因为他们不仅有钱,而且有个性。
传统媒体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基本等于零,与之相对应的是新媒体崛起对他们的无微不至。
作为一个法律人,当然要护航他们成长,所以我们吸引他们学法懂法守法;同时我们也需要他们传递法的精神。
但是有一个前提,一定要有趣,否则会被他们diss。
青春期“蓝朋友”(附赠未检PPT大礼包)
朴素的正义与咆哮的民意
心得
感觉自己是被检察院耽误的传销讲师
浪,绝壁是一个高度依赖脑子的精神活动
锵法当家的佛系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