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眼表病 > 治疗医院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你陪我长大,我

母亲节是诸多节日中最温暖、最温馨和最温情脉脉的。大多的“舶来”节日,立意和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所差异。借用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中国的节日是“为别人过”,为屈原过“端午节”,为牛郎织女过“七夕节”等等;外国的节日是“为自己过”,如“情人节”、“狂欢节”等等。但是在感怀母亲、感恩母亲上,中外在“母亲节”取得了一致,也许这是一种人性的必然吧。

美国在年,由威尔逊总统昭告全国,命名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并在改革开放之后,传入中国。不过和热情奔放感情外露的美国人不同,在中国,伴随着文明的萌芽,对母亲的爱就深深镌刻在每一位中国人的心里,并和中国文化一起成长,只是我们更多的是深敛于心,似乎羞于表达。

幸好还有口齿沁香的古诗词,默默记下了母亲的慈爱和儿女的深情,使我们在感受祖国博大精深文化的同时,在字里行间也反复赞颂着母亲,吟唱着母爱。

说到“慈母”这个词,最脍炙人口的诗句应该就是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了,全诗如下: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语言朴实,情真意切,毫不用典却闪烁着亘古不灭的光辉。尤其“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蕴含“母慈子孝”的中国传统美德:孩子深深感念母亲的恩情,也愿意用自己的“寸草心”来报答。但是每一位母亲爱的付出,却是从来不求回报的,再者,就如佛家所说“父母恩难报”,如“三春晖”般浩荡的母爱,又怎么能报答得了呢?

不过即便母亲的恩深难报,世间的孩子却愿意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包括下面这首诗的作者,唐代的高僧舆恭,他是一位跳出俗世的方外之人,却跳不出对母亲的爱。

《思母》

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在这首诗中,作者面对着霜打的芦花,泪水浸湿了衣衫。是因为想起了去年五月梅雨时节,家中断粮,自己典当袈裟,买米回家奉养老母,尽管境况贫苦,但母亲健在,家庭团圆。而今天,那扇柴扉之侧,再没有老母等待的身影和盼归的目光,孝心无可寄托,柴扉就只是柴扉,不再是“家”!

在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中,佛家总结了母亲的“十重恩”,分别是:第一怀胎守护恩;第二临产受苦恩;第三生子忘忧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回干就湿恩;第六哺乳养育恩;第七洗涤不净恩;第八远行忆念恩;第九深加体恤恩;第十究竟怜愍恩。

《楞严经》也有记载:“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意思是,十方诸佛怜悯忆念众生,好像母亲忆念儿子一样。如此看来,母亲的爱怜和佛祖的慈悲是相同的。从这个角度而言,写下这首《思母》诗的舆恭一定是一位深得佛家三味的高僧大德。

说到母亲与佛,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在家修行的居士,一心向佛,从而冷淡了自己的母亲,还隐隐视母亲为自己修行的障碍。有一天他游历到一处深山,请教一位高僧自己如何才能得见佛祖。高僧告诉他每个人受庇护的佛祖不一样,要他马上返家,见到未穿鞋子的人,就是他的佛祖。于是他一路返回,敲开了众多的门户,却没有一个不穿鞋子的。在他抵家的时候是一个冬天的深夜,他烦躁的敲门,很快母亲迎到门外,突然,他哭拜于地——寒冷的冬夜,来开门的母亲赤脚站在冰冷的地上。

在中国为了培养孩子,不仅是严父,慈母也有责,著名的“岳母刺字”、“孟母三迁”等等典故,说的就是这个。母亲的心情应该有点小矛盾吧,孩子没出息,环伺左右,却担忧他的未来,孩子有出息,天高海阔,却又怜惜他的辛劳。不过还是有很多孩子最终离开母亲去外面的世界闯荡,只是就像风筝一样,他们的心永远系在母亲身上,一有机会就要探望母亲。

成年之后在外闯荡的孩子,除了节日归宁之外,更多的是给远方的母亲写家书。说到家书,其实给母亲写信,都是报喜不报忧的,以免老人家惦记。清代的诗人陈世镕就是这样的。

《寄家书》

归雁空将信,寒梅又过花。

恐添慈母泪,不敢说思家。

不过,如果和父母音讯失联,远方的游子大多心急如焚,怅然若失。就像宋朝董楷所写的《绩溪书怀》

行来人世尘千里,梦绕故山春万重。

慈母新年音信缺,遥瞻白云是中峰。

明朝的陈经历更是在深秋的夜里思念老母,回想自己蝇营狗苟所为何来呢?

《秋夜》

虫鸣秋夜永,木落众山秋。

客馆一窗月,故乡千里愁。

不才深自省,何术为身谋。

慈母遥相忆,应添雪满头。

宋朝的虞俦就洒脱了,世间的功名利禄,跟对母亲的思念相比,都不值一提,所以他写下了《书数语》:

怪生食指动晨餐,拗项蒸毛忽满盘。

总为饥驱嗟我老,未能饱死笑人单。

不除豪气杯中兴,空有功名镜里看。

菽水虽贫归去好,白头慈母要团圆。

那就回乡吧,回到慈母的身边,在归途中,明朝的陶安写下《自大关至小关》:

山径多盘折,无劳怨苦辛。

深岩不见日,冻雪几经旬。

衣薄肌生栗,轮驰眼翳尘。

想应慈母意,日日望行人。

是啊,故乡的母亲,日日守在大门口,望着经过的行人,期盼着下一个就是她的儿子。

不过,母子相聚的缘分,就像一场盛宴,总有席散的时候。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世间最痛的悲剧。面对无法再见的别离,每一位孩子,都有同样的心酸。宋朝的戴复古,孩提时候,母亲手把手教他把吃剩的梅核栽下去,面对着稚嫩的梅树,他写道:

《题陈景明梅庐》

手栽梅核待成林,慈母当年属望深。

梅未成林人已往,空酸孝子一生心。

而每年的祭扫使节,又有多少孩子,在母亲的墓前垂泪唏嘘,他们最希望听到的,是母亲那种充满爱的唠叨:“路上小心,早点回来!”

《西上辞母坟》

唐·陈去疾

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独立宿禽稀。

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嘱早归。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对母亲来说,最好的礼物是回家~

作者:郎庆泉









































鐧界櫆椋庣殑鍘熷洜
鐧界櫆椋庣殑娌荤枟鏂规硶



转载请注明:http://www.mvuov.com/zlyy/7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