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眼表病 > 治疗医院

一个天才如何诞生文末有福利

“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展览现场。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6月14日,升级改造后的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迎来大动作,中国迄今为止最大型的毕加索作品展“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在馆内正式拉开帷幕。本次展览与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合作,共呈现件作品,侧重点为这位举世闻名的艺术家早期到中期的成长经历。

“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展览现场。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作为艺术史上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毕加索的作品展时止今日仍然是各大博物馆的“重头项目”,也正因他家喻户晓的知名度,这些展览“并不好做”。于是,越来越多展览试图从新角度切入毕加索的艺术生涯:巴塞尔贝耶勒基金会(FondationBeyeler)近日刚结束的展览就将副标题直接定位为“蓝色和粉色时期”,专注毕加索特定几年内的创作。本次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展览在立意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关切包括蓝色与粉色时期在内的“天才诞生过程”,展厅内被设置成五个盒子,基本以时间为序交代艺术家风格演化的过程。但策展人艾米利娅·菲利普(EmiliaPhilippot)表示,她不希望大家将毕加索的艺术生涯简化为一系列严格区分和相互封闭的阶段,试图在策展中展现“开放和穿越性的视角”,阐述这位艺术家在标签下更丰满的人格全貌。为此,展览中大量辅助以各个时期的手稿,与油画、雕塑等作品相结合,体现毕加索创作成果后更不为人知的构思过程。

“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展览现场。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天才的困惑

入口处,毕加索的一句自述“12岁时,我就像拉斐尔一样画画”乍看起来颇有些自命不凡的桀骜意味,但真正代入他的幼年经历后便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年毕加索出生,7岁左右就开始学习正规的学院派油画技巧,不过这却成为他的困惑,“一般认为的天才其实是童真本有的异能……至于我,根本就不具备这样的天才,我缺乏儿童的笨拙与纯真,7岁时就可以画学院式的素描,这让我自己都觉得惊讶。”但不论如何,在年轻时就拥有的造型功力也为他更长期的创作和风格变化奠定了基础,1号展区中引人注意的一件根据赫拉克勒斯石膏像绘制的写生创作便可看出毕加索已掌握纯熟的素描技巧,用炭笔晕染出的阴影微妙逼真,画作完成的年,他只有13岁。

巴勃罗·毕加索,《古代石膏像素描习作》,纸上炭笔和黑色蜡笔画,49x31.5cm,-年。图片:致谢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SuccessionPicasso

当然,在毕加索人格和创作风格的奠基时期,父亲何塞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创作展厅中的《古典雕塑石膏像写生创作》《戴帽子的男人》等几件作品时,毕加索正就读于父亲任教的拉科鲁尼亚美术学院,正是在何塞的言传身教下,戈雅等大师建立的西班牙绘画传统观念植根在毕加索脑中。

巴勃罗·毕加索,《戴帽子的男人》,布面油画,72.5x50cm,年初。图片:致谢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毕加索代税捐赠,?SuccessionPicasso

“色彩是我的屏风”

在同岁挚友卡洛斯·卡萨吉玛斯(CarlosCasagemas)因感情问题而选择自杀后,毕加索深受打击,对于身体、生命、情感等问题的思考程度进一步加深,他曾表示“艺术是哀愁与伤痛的产物,苦楚是生命底层的本质”,因而选择“颜色中的颜色”——蓝色来进行创作,以寻求心灵的净化和解脱。纪尧姆·阿波利奈尔(GuillaumeApollinaire)最初将该阶段称为“蓝色时期”,但实际上毕加索从此时起就表露出对绘画以外的多种媒介的兴趣。为表明这一点,几件早期雕塑也散布在2号展厅的架上作品旁,不论使用何种媒介,对苦难的悲悯等相似的母题还是在其中达成共通。

巴勃罗·毕加索,《赛乐丝汀娜(患眼翳症的妇人)》,布面油画,74.5x58.5cm,年3月。图片:致谢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弗莱德里克·罗斯捐赠,?SuccessionPicasso

巴勃罗·毕加索,《自画像》,布面油画,81x60cm,年末。图片:致谢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SuccessionPicasso

而后,毕加索邂逅费尔南德,心情逐渐转向欢快,粉色时期部分昭示着他生活状况的改变和心绪的稳定,世纪末焦虑和个人的复杂情感在那几年里似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展区中的《赛乐斯汀娜》、《自画像》()和《兄弟俩》分别呈现出毕加索在两个时期的创作风貌,应当说,虽然蓝色和粉色时期的作品在思维内核和画面表现形式上不尽相同,但该展区中总体呈现的是毕加索将自己视为个体观照到整个人文环境中的思考,正如毕加索本人所言,“蓝色和粉红时期就像屏风一样,在它后面我很安心。”

巴勃罗·毕加索,《兄弟俩》,纸板水粉画,80x59cm,年夏。图片:致谢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SuccessionPicasso

巴勃罗·毕加索,《自画像》,布面油画,65x54cm,年秋。图片:致谢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SuccessionPicasso

与《阿维尼翁的少女》有关的

个案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展览中唯一一个没有以创作阶段作为主题部分的就是3号展区,其标题为“驱魔人毕加索:《阿维尼翁的少女》的革命”,这件被誉为“立体主义开山之作”的绘画原作并未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侧重于考察“完成之前”的策展思维:为创作《阿维尼翁的少女》(又译《亚威农少女》),毕加索绘制了数十幅习作,而它们就连同同时期的木雕构成了3号展区的主体部分。今天来看,对于这件作品本身的研究已经汗牛充栋,但在展厅中我们却能直观看到艺术家反复修改构图的痕迹:部分艺术史学者认为,《阿维尼翁的少女》最初的题材与当时泛滥的性病有关,因为早期手稿中曾出现过水手与医学生的形象。后来,因毕加索希望消除画面中过于直白的意义指涉,男性形象最终全部消弭。但展厅中展示的《男子头像》即为当时设计水手形象的习作,在此,一种未知的可能性在观者面前铺开。

巴勃罗·毕加索,《弹曼陀林的男子》,布面油画,x71cm,年秋。图片:致谢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SuccessionPicasso

在《阿维尼翁的少女》之后,这一流派逐渐发展出分析立体主义和综合立体主义的新阶段:前者由塞尚阶段的几何化思维发展而来,却又最终完全脱离——打破“目之所见”的桎梏,多重视野的表现中更多体现了想象的色彩,图像基本已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现实参照性;而后者则对“架上”的概念进行更彻底的颠覆,将拼贴正式引入图像构成。展厅中《弹曼陀林的男子》《持烟斗的男子》《小提琴》等多件作品完整勾画出立体主义发展的线条。

巴勃罗·毕加索,《持烟斗的男子》,布面油彩与印花布料拼贴画,x66.5cm,年春。图片:致谢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毕加索代税捐赠,?SuccessionPicasso

巴勃罗·毕加索,《小提琴》,经切割和弯曲的彩绘金属板、铁丝,x63.7x18cm,年。图片:致谢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毕加索代税捐赠,?SuccessionPicasso

画家之外的毕加索

5号展区中的主线原本是毕加索离开立体主义回归古典的创作,但一组难得一见的作品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艺术家为舞剧《三角帽》的服饰、装饰及幕布习作静静陈列在展墙两侧。相比起绘画的声誉,毕加索在芭蕾与戏剧领域的成就不甚为公众所知,但这并不影响毕加索在不同领域中施展才华。从年到年间,毕加索共为九场舞剧设计过服装与布景,而他的舞台设计风格反映的是多重审美偏好的融合:一方面,他把舞者处理成平面化的形象;另一方面,又把舞台设计成立体空间,而这些游走于新古典风格和立体主义之间的元素将观者带入了一种现实与非现实交融的矛盾空间。年,舞剧《三角帽》在伦敦阿尔罕布拉剧院首演,毕加索将自己对艺术创作和文化环境(该舞剧的故事情节发生在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的理解融合,他对于艺术创作的热情也洋溢在绘画之外的领域中。

巴勃罗·毕加索,《〈三角帽〉装饰习作:最终版装饰模型》,纸上印模画,根据毕加索年绘制的装饰与服饰设计稿复制,20.5x27cm,年。图片:致谢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毕加索代税捐赠,?SuccessionPicasso

虽然展览主体部分的时间段截止到上世纪20年代,但沿五个盒子的展览动线行进到最后,公开区域亦陈列了《阅读》()、《女子头像》()、《吻》()等中后期重要作品,虽然它们在此并不服务于展览的主要叙事线索,但仍然为观者构建了一条完整的“毕加索创作编年史”。实际上,要用一个展览来对毕加索千变万化的艺术生涯进行概括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甚至只说艺术家丰富的情感故事,就几乎是一本激荡的渣男观察笔记)。无论如何,本次展览仍然以互文的方式对这批来自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的佳作进行了视角独特的解析。

巴勃罗·毕加索,《阅读》,布面油画,x97.5cm,年。图片:致谢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SuccessionPicasso

巴勃罗·毕加索,《吻》,布面油画,97xcm,年。图片:致谢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SuccessionPicasso

“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展览现场。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展览末了,墙上刻字上赫然写着“我本想成为一个画家,然而却成为了毕加索”——艺术家或许早已知道,“毕加索”这个名字终将成为符号,而一切来自他者的话语,最终也都凝练到了这些静默不言的视觉图像中。

文丨YutongYu

展览信息

展期:年6月15日至9月1日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四10:00至19:00,周五至周日10:00至21:00

文末福利时间

*欢迎在本条推送末尾留言,说出您的观展理由和邮寄地址。我们将在后台抽取五位幸运读者,每人将获得“毕加索——一个天才的诞生”门票一张!

artnet


转载请注明:http://www.mvuov.com/zlyy/10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