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这个问题恐怕没有人能像做数学题一样给出一个百分百的答案,但毫无疑问,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国学大师南怀瑾曾经说:“家教里头最重要的第一个,是胎教,母教,母亲更重要。做女性,最难的是做一个贤妻良母。”
贤妻良母,这大概是很多女性追求的人生目标之一,而“良母”可能比贤妻更加难做。从商周时期的“周室三母”到春秋时期的“孟母三迁”,从清朝时的“蒋母教子”乃至近现代的一些成功母亲……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不缺乏“良母”。
一个世纪前,曾有一个女子,培养出一个杰出的孩子,并因此而受到无数女性的敬佩。这个孩子叫胡适。众所周知,胡适是中国近现代的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的引领人物。胡适的一生堪称传奇,他前前后后总共获得了包括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36所大学的博士学位,最终成为上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
胡适
这样一个杰出人物,究竟谁对他的影响最大呢?胡适亲自说出了答案——母亲。胡适在《四十自述》这本书里曾经深情地回忆母亲道: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的母亲名为冯顺弟,安徽绩溪人。她并非出生于什么书香门第,亦非出生于什么富贵之家,她就像大多数人的母亲那样,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冯顺弟的父亲是当地的一个农民,而母亲也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一家算得上是苦寒之家。
冯顺弟17岁那年,一个名为胡传的当地官员,两任妻子都因病过世,于是向冯家提亲,而此时他已经49岁了。冯顺弟的父亲本来是不同意这桩亲事的,但是她的母亲却认为嫁给胡传能够改变家中贫寒的状况,于是同意了这桩亲事。
冯顺弟进入胡家不久,便为他诞下了一个孩子——胡适。虽然嫁给了一个有钱的丈夫,但是新婚那几年,冯顺弟并不怎么快乐,因为此时胡传前两任妻子为胡传所生下的几个子女都已经长大成人。在这样的大家族里,少不了勾心斗角,此时才17岁的顺弟性情淳朴,待人温和,不免被长房和二房的子女刁难,她常常忍气吐声,避免和他们产生摩擦,以保持家中的和谐安定。
继承母亲柔中带刚的性格
她这种柔顺的性格,后来无疑给了胡适巨大的影响。
生下胡适后的第四年,因为朝廷调动,胡适的父亲被调职至台湾。恰逢此时,日军侵占台湾,胡适的父亲奋死抵抗,浴血沙场。那段时间,冯顺弟常常夜不能寐。在远方战场浴血奋战的丈夫让她时时牵挂。然而命运却偏偏喜欢捉弄这个苦命的女人。半年之后,丈夫病亡的消息传了回来,她双腿一软,差点倒在地上,之后便是整日以泪洗面。
但是岁月从来都不曾为任何人停下脚步。经过了最初的伤心欲绝,冯顺弟望了望脚畔不满四岁,睁着一双明亮水润大眼睛的儿子。她牵起了他小小的手,在生活这条苦难的路上继续走了下去。
失去丈夫后,冯顺弟的日子愈发艰难。身为大家族的主母,她不仅要操持一家人的衣食住行,而且还要维系家里的和谐。但胡适的大嫂和二嫂却经常用一些尖酸刻薄的话来刁难胡适的母亲。
胡适母亲冯顺弟
胡适的五叔是个无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他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们。这话的潜台词就是,冯顺弟可能不守妇道。虽然胡适的母亲性格十分温和,但是对于人格这方面却格外刚强。这句话传到胡适母亲耳中,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并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胡适天生温和的性格,不能不说和他母亲有着莫大的关系。同时,那种柔中带刚的性格,自然也是继承自他母亲在人格方面的刚强。
对胡适教育极其严格,是慈母兼严父
胡适的母亲十分重视对胡适的教育,而且她的教育方式与众不同。胡适在《我的母亲》一文中曾有着详细的记载。
每天天刚亮时,胡适的母亲便会将胡适叫醒。胡适从来都不知道母亲坐了多久,看到胡适醒了,她这才对胡适说他做错了什么事,并且要胡适认错。而且每次在胡适认错之后,还要胡适读书用功。与此同时,冯顺弟还会向胡适讲他父亲的种种好处,从文采到忠心报国,并且对胡适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是“丢脸”,“出丑”的意思。)。”
每每说道伤心处,胡适的母亲便忍不住掉泪。直到大天明时,她帮胡适把衣服穿好,送他去上学。
冯顺弟的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使胡适明白了一个男人的担当,更在胡适心中树立起了父亲高大的形象,同时让胡适心中有了一个榜样和自己人生的目标。而这些,恰恰也是胡适后来能够不断努力进取的原因之一。
除了这种教育方式,因为丈夫的去世,冯顺弟甚至兼任起了胡适父亲的职责。每当胡适犯错时,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打骂胡适一下,在旁人面前为胡适留下面子。她只望胡适一眼,而胡适看到她的眼神,早已吓住了。回到家中,夜深人静时,她便将房门关上,先责备胡适,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胡适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胡适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藉此出气叫别人听,而是让胡适真正认识到错误。
胡适大哥的女儿只比胡适小一岁,但她的饮食衣服总是和胡适的一样。胡适和她有小争执,总是胡适吃亏,母亲从来不说那个女孩半句话,总是责备胡适,要他事事让她。胡适的母亲虽然对他极其严厉,但是与世上所有的母亲一样,深爱着自己的孩子。
一个初秋的夜晚,年幼的胡适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他母亲的妹妹玉英姨母在胡适家住,她怕胡适冷,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他穿上。但胡适却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
胡适随口答道:“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
胡适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便看见母亲冯顺弟从家里走出来,他赶快把小衫穿上,但是母亲却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
晚上夜深人静后,母亲罚胡适跪下,重重责罚了他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冯顺弟气得坐着发抖,不许胡适上床去睡。
胡适跪在地上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霉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冯顺弟心里又悔又急。有一回,她听一个乡下医生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天深夜她竟真的把胡适叫醒,用舌头舔胡适的眼翳。
胡适14岁的时候,去上海求学,但是冯顺弟没有丝毫别离的苦楚,甚至只允许他三年回家一次。邻居说冯顺弟太心狠,但是她却只报以微笑,对于她来说,只要儿子真正正正地学到学问,无论旁人说什么,她都不会在意。
在冯顺弟这种教育方式下,胡适过了近10年。胡适的母亲并没有因为胡适的父亲早逝和他是幼子而溺爱他,反而处处教他做人,让他好好做学问。这样一段生活,无疑为胡适后来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纵观冯顺弟对于胡适的教育,大抵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冯顺弟本身柔中带刚的人格魅力,不畏逆境的性格,对于胡适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她独特的教育方式,督促胡适改正错误,不断进步。也许冯顺弟的教育方式在现代看来有些老套,但是这个性格温和实则刚强的母亲,以特有的方式严格教育孩子,仍是值得我们当代的母亲学习的。
本文系原创,如需转载请后台联系客服人员。
投稿请联系:(QQ、北京白癜风价钱治疗白癜风著名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