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形成初期并不是一种病(由近视引起的并发症是病),而是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长期“锻炼”的结果,是长期看近视物而强化的一种能力。
眼睛生来就是为了看东西,常用眼睛看远,自然而然就看得远;常用眼睛看近,自然而然就看得近。这是人体的一种生物适应调节能力。
就像人在剧烈运动时,需要更多的氧气,肺脏就会自动加快呼吸,宣发肃降,吐故纳新,让更多的氧气参与交换;而心脏也会自动加速加压,加快血液循环,携带更多的氧气与营养输送至人体各个部位。
也像汽车上坡需要加油一样,都是一种自然调节能力。这就是人体“用则进,不用则退”的自我调整功能。
另外,遗传性近视,并不是遗传了近视度数,而是遗传了容易发生近视的眼位。
眼位是近视形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不但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容易近视,甚至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发展到高度近视,还有:
◎儿童青少年几岁开始近视
◎人一生近视能达到多少度数
◎为什么左右眼近视度数不一样
◎有的人很早就会发生近视
◎有的人却很晚才近视
◎个别人无论如何看近用眼都不近视
一般来讲,近视是指眼睛在调节静止状态下,平行光线通过眼屈光系统在视网膜前形成焦点,而视网膜上仅形成模糊的影像。因眼睛的屈光力太强或眼轴过长,远处物像反射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前,导致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影像模糊不清。
一些眼科学家认为,近视与眼位和看近用眼量有关。
日常我们能看见的眼球位置,为表象眼位。当人进入麻醉状态时,此时的眼球位置,为休息眼位。大致分为三大类、五种眼位举例说明,如表下表所示。
分类
特点
眼位与近视的关系
A
眼位为外隐斜较大,重度近视结局。
看近、看远视轴均向内转的状态,视疲劳严重;有可能5~6岁便开始视力下降,过早消耗远视生理储备值,看近用眼量大的年龄段,每年近视可增长度。
B
眼位为中轻度外隐斜,高度近视结局。
有可能7~8岁后,开始发生近视,看近用眼量大的年龄段,每年近视增长可超过度。
C
眼位为所谓的正位眼,中高度近视结局。
有可能10岁左右开始近视,每年近视度数增长相对较慢;与看近用眼量有关,长时间看近用眼造成视疲劳过度,近视度数增长也会快些。
D
眼位为轻度内隐斜眼位,中低度近视结局。
一般12岁后才开始近视,每年近视度数增长较慢;长时间看近用眼量大,近视度数增长会稍快些。
E
眼位为中度内隐斜眼位,可能不近视。
一般不会发生近视,即使个别人发生了近视,也会比较晚,近视度数较低,此眼位人数较少。
正位眼是看远时眼球不需要调节,处于完全放松状态,视轴平行于视远线,可看清楚远处物体;看近用眼时则需要向内转眼球角度,使用内转力,眼内直肌收缩集合视轴,产生紧张状态,长时间收缩产生疲劳。目前我国比例较高的眼位为外隐斜眼位。
外隐斜眼位指眼位角度大于看远时的平行光线,这样一来,即使看远也需要使用内转力,眼内直肌收缩集合视轴趋于平行;更不要说看近用眼了,看远看近视轴都需要集合,稍微用眼时间一长,很容易引起视疲劳;视疲劳得不到缓解,很容易形成近视,长期持续发展就成为高度近视。
中度内隐斜眼位是较为理想的眼位状态,看近用眼时内转力小,眼内直肌稍微收缩集合视轴即可看清楚近处物体;看远则要外转,使视轴趋于平行看清楚远处物体;收缩集合与放松相互平衡,看近与看远互相抵消用眼量,眼睛不容易引起疲劳,也不易近视。因此,眼位是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容易近视的关键因素。
众所周知,长时间看近用眼过度是造成近视的主要原因,只有看近与望远交替用眼,加强视远锻炼,缓解视疲劳,注意用眼卫生,才能自我防控近视。
现实生活中,人们长期处于相对狭小的空间,望远距离严重不足,缺乏视远锻炼,对视力健康十分不利。
在当前应试教育环境下,儿童青少年学习压力大,长时间读书写字、看电子产品(手机等),均属于看近用眼,是造成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的主要原因。
若要很好地防控近视,就必须让双眼看近转化为视远,将读书写字看近转化为看十几米的视远;把生活中看几米转化为几十米的视远状态,甚至使望远状态延伸的更远。
增加望远时间,锻炼远视力,不断给眼睛赋能,提升视远能力,消除视疲劳,科学合理用眼,才是追本求源防控近视发生和发展的理想办法。
精彩回顾
1.66道家常美食营养视力健康之一
2.66道家常美食营养视力健康之二
3.66道家常美食营养视力健康之三
4.66道家常美食营养视力健康之四
5.66道家常美食营养视力健康之五
6.孩子,课间10分钟,我不希望你安静
视光团队倡导“全面指导、科学验光、个性配镜、综合干预”,从视力、坐姿、环境、理疗、营养等多方面入手,为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提供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智能聚合光棱镜,只要在学习、生活中配戴,即可将看近用眼化为望远状态,这种看近化为望远的自然锻炼方式,阻止了近视形成的前提条件,科学防控近视的发生和发展,提高远视力。
防控近视“安全、科学、方便、客户满意度高”,已让众多近视的儿童青少年重新拥有了健康视力!
专利号:ZL920245542.X
视立佳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