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文质
当一个家庭在教子方面存在这样的矛盾时,就会经常有冲突,教育就会无法正常进行。
我们家里现在对于教育孩子存在一个矛盾,就是我和我爱人的观点不同。他认为要顺其自然,当我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他就说:“你不要老管着孩子,你想想你小时候都学什么了?你现在不也是挺好的么?”
其实,我们家孩子三岁之前,我真的是没对他进行什么特殊的教育,别的孩子学习识字,或者心脑速算,我都没有要求他。在他去幼儿园之后,一次联谊上,我看到别的孩子都会背很多首古诗,算数题算得呱呱叫,当时我心里就紧张了,我儿子什么也不会啊。回去之后我就和我爱人说:“不行了,我们也得加紧培养他了。”后来,我就给他报了英语班,周六周日去学习。我爱人就说:“周六周日应该让儿子放松,你不应该把他的时间都占用上。”我却觉得,我儿子要是愿意去学习,就可以送他去学习。试了两天后,我感觉效果还挺好的,孩子挺高兴的,没表现出不情愿的情绪,下课后就给我们讲学到的新单词,英语班的新鲜事。我爱人也非常高兴。学习到第四个月的时候,有一天,马上就要去英语班,孩子过来拉着我的手说:“妈妈妈妈,你说为什么小鸟有自由,我却没有自由呢?”我说:“为什么你没有自由啊?你很自由啊。”但是他却说:“周六周日小鸟都在玩,为什么我却总是学习英语不能玩啊?当时我觉得是不是我的观点错了,还是顺着我爱人说的那样去培养孩子?我心里非常矛盾。
教育孩子要达成什么样的共识
一对恋人在组成一个家庭的时候,其实是按照不同的文化背景进行重新融合,所以在家庭里面,对孩子的教育达成共识,比选择哪种教育更重要。说到这里我就想到我们选择谈恋爱、结婚,确实要有一种文化上的认同,这点经常会被我们很多人所忽视。谈恋爱时,相貌啊、性格啊、财富啊、家庭背景啊,这些因素我们都考虑到了,但是文化的相近与相容这个最重要的问题却被忽视了。
由于个人成长经历和对孩子成长理解的不同,夫妻之间往往会在要不要管孩子、管教的宽严尺度,是让孩子自由游玩还是把主要精力花在学习上,夫妻之间谁为主管教孩子,管教孩子时两个人怎么配合等问题上发生分歧,这些分歧都会直接影响到对孩子教育的成效,甚至影响到孩子日后行为习惯和生命的质量。说起来,有些问题看似小事,其实它才是真正的大事。
那么,一般家庭教育的通识是什么呢?我们家长应该达成什么样的共识呢?
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副院长刘良华老师认为,孩子三岁之前,父母还是相对放手一些,九岁之前要比较严格。
我把这个严格描述为温和而又严格,温和主要是态度,严格指该严的地方决不妥协。
什么时候应该温和?什么时候应该严格呢?当孩子处于0到6岁这一年龄段,他惹麻烦,或犯错误时,父母最好走到他跟前,蹲下来,握住孩子的两只手,握住,握紧了,看着他的眼睛,温和而认真地告诉孩子你什么地方做得不对,一直到他认识到自己确实做得不对为止。这样眼睛对眼睛,手心对手心的教育,可以直接抵达心灵。它会让孩子明白父母喜欢什么,反对什么,绝对禁止什么,父母通过这样温和而又严格的教育在给孩子树标尺,划出界限。同时,这样的教育方式,它本身也是一种精神教育,因为在教育过程中,有时道理是对的,但方法不对、态度不对、场合不对、时机不对,可能都难以达到教育效果,有时还会适得其反,造成不良后果。
只有正确的思想加上正确的方法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这样的教育不仅有助于孩子改正错误,也能让孩子从中获取精神的收获,父母就是在给孩子一个做人的示范。实质上,孩子未来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往往决定于父母的“化育”方法。
我之所以提倡温和而严格的教育,是因为在“温和”中孩子就能自由地成长,在“严格”处孩子可以学会自律。“管教从严”的目的就是要把帮助孩子“获得自助”作为最终的目的,这个时候父母的鼓励、引导、提醒、督促和惩罚都是必不可少的。
当孩子长大以后,尤其是孩子成长的第二个关键期,7到13岁的教育,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呢?
这个时候的教育应该从眼睛对眼睛逐渐转为肩并肩的教育。因为成长中的孩子,已经不喜欢父母“盯着”他的眼睛了,父母“盯着”会让他感到不安,好像受到某种威胁,容易使之焦躁。所以最好的方式应该是肩并肩式的,这种肩并肩式的教育有一种内在的意蕴,它意味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某种朋友式交流方式开始生成。
这里我还要强调一点,父母既不能进行错误的打骂教育,但也不必追求和孩子能够形成朋友式的关系,这种“理想状态”是很难的,其实父母就是父母,孩子就是孩子,父母与孩子之间当然应该有身份上的差别,父母的第一职责就是“管”孩子,该严的地方就是要严,该强硬的就是要强硬,不能轻易就向孩子的坏脾气妥协,就向孩子的眼泪让步,变得父母不像父母,孩子不像孩子。
当然说到“严”,绝不是一味的强硬,管得孩子一脸“死相”,而完全不讲教育的理念与方法。比如说到“肩并肩”的教育,它就是一种自然的转化,转化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与孩子交流,以达到更理想的教育目的。
在早期教育的问题上,一定要把孩子的品行教育、品格教育、道德教育、习惯教育放在第一位。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经常对孩子身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倾向,对孩子行为习惯中的某一些爱好,做一些沟通和探讨,进行一些深入的研究。这种沟通、讨论和研究,可以使我们对儿童成长不同阶段的教育需求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更有利于我们因材施教。
有很多父母不是去学习如何教育孩子,而是随大流,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这样就很有可能把对孩子学业上的要求变成家庭教育的核心,父母跟孩子的交谈、交流,所有的重心全部放在学业上,从而忽视了孩子成长中的其他方面,比如说,热爱生命、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友爱他人、遵守社会规范……更为核心的价值反而失落了。
在我家里,我对待孩子比较放松,我的太太对待孩子就比较严格一点。我们之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达成了共识,对待孩子的方式可以有所不同,但是在培养孩子的原则问题和理念上,一定要达成共识。
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课本里也有一篇很有名的课文,名叫《“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讲的是父母亲双方在教育孩子时,父母中的一方给予孩子爱的鼓励多一些,另一方给予严厉的提醒多一些,看起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只要仔细去体会本文,就能感受到父母在教育孩子上的某种内在一致性,所以,最后他们教育出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
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兴奋地嚷着:“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着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在我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妈妈,爸爸下午什么时候回来?”我红着脸问。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他晚上七点钟回来。”母亲摸摸我的脑袋,笑着说。
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我用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誊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我敬仰我的父亲。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他一定会比母亲更加赞赏我这首精彩的诗。
快到八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亲爱的,我真不懂你这是什么意思!”母亲嚷道,“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几年后,当我再拿出那首诗看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新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十二岁。
现在我已经写了很多作品,出版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温和而又严格,可以使孩子不会由于受到过多的溺爱而丧失了责任感,丧失了不断追求进步的渴望;也不会因为受到过于严厉的批评而丧失信心和热情。
现在的家庭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对于如何教育孩子,很多父母的内心柔肠百结:家里就这么一个宝贝,会不会太严厉了?很拿捏不定。
其实我觉得现在我们需要更多思考的却是:会不会太放松太溺爱了一些。我认为,如果有一个母亲已经特别疼爱孩子的情况下,父亲还是要充当严父的这个角色的。如果是单亲家庭,抚育孩子的一方则可能要兼顾两种角色,这一点在胡适的母亲身上体现得颇为典型。胡适年幼丧父,母亲的影响伴随着他的一生,他在《四十自述》中这样写道: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历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经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慈母,我的严师。
还有就是,作为父母一定要做出判断,孩子现在最缺乏的是什么?最需要帮助的是什么?我到底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
举例来说,对任何一个孩子的成长而言,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地提高对学习的理解与接受能力,都是更为重要的。
现在很多父母给孩子补课,补完这门补那门,有时候这种补课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有一些孩子确实需要课外的老师对他进行辅导,但是也不见得课外辅导适合所有孩子,有些辅导是有效的,有些辅导却可能给孩子造成一个负效应。
正确的做法是:跟老师进行沟通,跟孩子进行深入的探讨,然后形成一个对孩子学业的引导方案,再根据这样的方案来引导孩子。
北京有没有治疗白癜风好点的医院早期白癜风治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