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一个伟大的传统,追寻自己的根,是文化的本能冲动之一。文字是储存记忆最美妙的方式,我们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都沉积在优美的汉字里。而成语的背后更是流淌着一条汩汩的河,一条文化的河流……
所以,我将用我的眼睛,我的心灵来抚摸中国成语。安乐窝
三个字的成语不多见,所以记得特别牢。
原本,我以为"安乐窝"应该是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之地,那里飘拂着秀帏罗帐,充斥着香粉沉屑……
没想到,我错了。
安乐窝,北宋时的邵雍隐居在河南辉县的苏门山中,他的居处称为安乐窝。《宋史.邵雍传》"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名其曰‘安乐窝’。"后来,泛指舒适安静的住处。宋.戴复古有诗云:"四山便是清凉国,一室可为安乐窝。"
原来,白云深处,沿溪曲行,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前院红了樱桃,后院绿了芭蕉,冬天有红泥小火炉温酒,夏夜有虫声新透绿窗纱,青山可以清目,流水亦能静耳,悠哉天地间,不知老将至……这样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安乐窝。
其实,邵雍老先生是个明白人,他认为,能够居于一隅过上一个平静的日子,就是安乐,这样的一方小小的天地就是安乐窝。
说起来,住在安乐窝里的邵雍(自号安乐先生)也算是个神仙般的人物。我们非常熟悉的童谣"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就是出自他之手。还有,"一年之际在于春"也是他老人家提出来的。
邵雍精通易经,在世时便以"遇事能前知"而名声在外。他曾写了预测诗《梅花诗》预测当时和后世的历史,此诗以象征性隐语设喻,盖略言其身后-年约年间中国世事,据传,没有不准的。
沧海桑田
这是一个内涵最丰富的成语。有时候,甚至觉得任何语言在它面前都是苍白、单薄的。
沧海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也简称沧桑。
传说东汉仙人王方平在门徒蔡经家见到了仙女麻姑,发现原来是自己的妹妹。她早年在姑余山修行得道,千百年的过去了,长得仍如十八九岁的姑娘,头顶盘着发鬓,秀发垂至腰际,身上的衣服光彩夺目,大家举杯欢宴、麻姑说:"我自从得到天命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又快要变成陆地丘陵了吧!"
闲来读些古诗词,又发现,古人也把沧海桑田简称成"桑海"。如:
"人间桑海朝朝变,莫遣佳期更后期。"(唐.李商隐)
"桑海几经尘劫坏,江山独恨酒肠乾。"(金.元好问)
生命短促,如昙花一现;时间永恒,如浩瀚的星空。时间,从每一寸土,每一滴水中走过,从每一个心灵走过。没有人知道它从哪里启程,也没有人知道它将在哪儿停泊。只知道,世间所有的事物,都被它缓缓覆盖,成为历史,成为记忆,成为过去…… 椿萱并茂
椿萱并茂,椿,长寿的大椿,用以象征父亲。《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木以八千岁为一春,八千岁为一秋。"萱,种在北堂的忘忧草,用以象征母亲。《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陆德明释文:"谖本又作萱。"谓北堂树萱可以令人忘忧。古制北堂为主妇之居室。后因以"萱堂"指母亲的居室并借以指母亲。椿萱并茂,喻父母都健康。
"父母俱存,谓之椿萱并茂;子孙发达,谓之兰桂腾芳。"《幼学琼林·祖孙父子》
"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满头。"汉·牟融《送徐浩》
昨晚读到这个成语,心中非常温暖,非常幸福。因为我的父母都还健康,我先生的父母也很健康。
当父母站在我们前面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离生命的尽头还很远;可当父母倒下的时候,我们却会发现,我们离生命的尽头其实并不远。感谢父母,为我们挡住了一切,包括生命的尽头。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比如,"孝"。世上有些东西可以重来,可以弥补;有些东西却永远无法弥补,比如"孝"。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是永远的遗憾,永远的痛。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既然没有来世,即使有来世,天下的儿女们啊,我们也要趁着椿萱并茂的时节,来努力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萱草仍旧在开/椿树依然挺拔/跪向故乡我双手合十/对家乡的父母说/椿萱并茂。——柴门映雪《椿萱并茂》吕群芳
赞赏
人赞赏
长按中科白癜风恢复美丽黄皮肤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mvuov.com/hbcs/8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