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眼表病 > 患病常识

母亲的修养,决定了孩子的教养

与你心中的文艺梦一起成长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这是胡适先生在自传中回忆自己的母亲冯顺弟所言。

可以看出,在胡适的一生中,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

1

母爱如水,教我要温柔宽厚

我们常说严父慈母,母亲对待孩子往往更温柔、更宽厚,父亲往往更为严厉,女性的特质决定了母亲在教育中往往更能包容理解,也更有耐心。

胡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胡适三岁父亲去世,被母亲带大,他虽然是进步青年,却有着那一代人没有的包容与宽厚。

鲁迅当年的论战,几乎把文坛骂了一个遍,也骂过胡适,但是胡适却从没有回应过,而当时无论是鲁迅的好友还是鲁迅的论敌,和胡适都相处地十分融洽。胡适本人的宽厚包容可见一斑。

“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胡适的母亲是当家的后母,家里的财政并不宽裕,一年到头全靠胡适的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

胡适的大哥从小就是败家子,赌博、吸毒,每次回家就把家里值钱的东西拿出去当了,到处欠钱,每到除夕,家里总有一堆要债的,母亲每次都好生招待,等半夜的时候,才每一家债户发一点钱。

做好做歹的,把讨债的人劝回去,等到胡适大哥回来,她不出一句责备的话,不露一点怒色,依旧和胡适的大哥大嫂一起吃团圆饭。

最好的教育,是母亲的言传身教。

正是母亲教会的这份宽厚,让胡适在几十年之后,依然得到大多数人的赞赏。

胡适晚年的时候,提到“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胡适一生提倡“自由主义”,但是在晚年却回到了“恕道”,这份宽厚仁恕,正是受教于他的母亲。

2

母亲明理,教我要认字读书

胡适3岁前,母亲就让他认方块字,学了大约有一千字。

胡适5岁回到安徽家乡的时候,母亲望其读书心切,就让他在其四叔开的私塾里念书。在家乡读书9年,先后读了四书五经等经典。当时私塾先生的教法很简单,就是令学生死记硬背了事。冯顺弟的过人之处,在于她要求儿子好读书而必求甚解。在家境窘迫的情况下,别的小孩学费只有2元,母亲渴望他多读书,故学费额外多交。母亲嘱托先生要为他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这使胡适在学习上比一般孩子更扎实。母亲的这种教学方法,打牢了胡适的国学基础,并为以后的学业成就铺平了道路。母亲冯顺弟得知邻人宋焕家中有部《图书集成》是儿子一直求之未得的,当她得知宋家减价到80元时,便借贷为儿子买下。为资助胡适读书,她甚至不惜变卖自己的首饰。对此,胡适感慨道:“吾母遭此窘状,犹处处为儿子设想如此。”

胡适13岁时,冯顺弟毅然将他送往上海求学。送走自己朝夕相处的独子时,深明事理的母亲没有在儿子和众人面前掉一滴泪。

后来年仅19岁的胡适考取庚子赔款官费赴美留学。在美留学7年间,胡适与母亲只能保持书信来往。他母亲在病重的时候也不让人告诉儿子,以免他中断学业。

胡适没有辜负母亲期望,年7月,他从美国学成回国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时年26岁。

胡适曾经回忆说:年母亲患了重病,她担心自己会一病不起,因此特意照了一张相,收藏了起来。为了不影响儿子在美国读书,她嘱咐家人说:“我若一病不起,不可将此事告诉我的儿子,仍要请人按月写信给他,做出我还活着的样子。待他学成回国时,把我的这张照片给他看,就如同见到我本人一样。”

优秀的母亲,会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3

单亲妈妈的角色里,除了慈母,还有严父

“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冯顺弟对胡适既是慈母兼严父,又是恩师兼严师。她从不溺爱独子。胡适说:“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事,她只对我望一眼,我看见了她严厉目光,就吓住。犯的事小、她等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

有一个初秋的夜晚,胡适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母亲妹子玉英姨母在胡适家住,她怕胡适冷,拿了件小衫出来叫他穿上。胡适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胡适随口答道:“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意即老子已经死了或不在身边。有可能来源于胡适的两个嫂子说的风凉话。)

胡适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来,胡适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

晚上人静后她罚胡适跪下,重重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母亲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胡适上床去睡。胡适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胡适叫醒,真用舌头舔他的眼翳。

冯顺弟这种既严厉又保护其自尊心教育方式,使胡适从小就懂得正经做人、爱惜名誉,这为他日后不断上进奠定了基础。

这就是“母教”。中国有着悠久的母教传统,历来重视母亲对子女的养育作用,《韩诗外传》卷九说:“贤母使子贤也。”说的是贤良的母亲重视教育,使孩子长大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家庭教育学》一书中也说:“孩子道德发展的源泉在于母亲的智慧、情感和内心的激情,人在自己的道德发展中变得如何,决定于有什么样的母亲。”

这就是母教的力量,我们感恩母亲的伟大,绝不只是因为她们孕育了我们,更重要的是,她们养育了我们。

《三字经》精讲课程视频上线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蒙学读物。《三字经》三字一句,形式整齐,便于诵读,千百年来,家喻户晓。《三字经》以仁、义、诚、敬、孝等为核心思想,内容包罗了人生哲理、历史、文化知识和为人处世的方法等等。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本课程由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韩健老师进行系统讲解,内容翔实,语言风趣。上国学院网,让我们跟随韩健老师一起来领略《三字经》的独特魅力。

-END-

欢迎转发,转载请注明来处

非原创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发现中国之美,发掘青年艺术家;

分享热点好文,展示优秀课堂,播报最新赛事

推荐阅读:

笔墨中国·第五届全国青少儿书画大赛征集通知

你还在靠打骂教育孩子?聪明的父母只用7句话

儿女,是世上最大的负心人

哈佛大学:舍不得用孩子才害了他

你和孩子说话的语气,决定了孩子的智商和情商

大数据告诉你,孩子最渴望什么样的教育

作为儿女你合格吗?

笔墨中国

最具口碑文艺活动品牌

有意思的中国文化分享

优质顶层资源整合平台

笔墨中国官微

(ID:bimozhongguo)

世界看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mvuov.com/hbcs/10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