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发布了常见眼底病眼底照相及血管造影图像采集规范,内容主要涉及黄斑疾病与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临床眼底照相及血管造影图像采集两部分分内容,共识发布于近期的中华眼科杂志上,以下内容为黄斑病疾病部分。黄斑疾病临床眼底照相及血管造影图像规范临床中常用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等黄斑疾病辅助检查的眼底影像技术,包括彩色眼底照相(FP)、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术(ICGA)和相干光断层成像术(OCT)。
为了进一步统一黄斑疾病临床诊治中彩色FP、FFA、ICGA的图像采集和存储操作,提高黄斑疾病临床诊治和研究的规范化,特制定黄斑疾病临床眼底照相和血管造影图像采集、存储的标准操作规程。
(一)彩色FP可用于显示黄斑病变中的脱色素灶、色素增殖、玻璃膜疣、视网膜出血和水肿、脂质沉着、色素上皮脱离、机化瘢痕、视网膜萎缩、色素上皮撕裂等。
1.临床常用的黄斑区各种光学眼底照相的拍摄角度和类型
一般为30°~55°,散大瞳孔模式(要求瞳孔直径≥5.5mm)和免散大瞳孔模式(要求瞳孔直径≥3.3~4.0mm)均可。临床常用的光学眼底照相类型包括彩色、无赤光、自发荧光照相以及FFA、ICGA。黄斑疾病眼底照相类型包括彩色(必须)和无赤光(选用)照相。
2.视野的确定
黄斑疾病彩色FP采用修订的黄斑标准3个照相视野(modified3-standardfields)(图1)。若临床怀疑PCV时可增加颞上、颞下、鼻下和鼻上4个照相视野。
图1黄斑疾病眼底彩色照像中黄斑标准3个照像视野示意(右眼)A示照像视野1(F1),图像以眼底视乳头颞侧边缘为中心(十字),包括黄斑区;B示照像视野2(F2),图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十字);C示照像视野3(F3),图像以黄斑中心凹颞侧1.0~1.5个视乳头直径为中心(十字),包括黄斑区,但不包括视乳头
初诊和每次随访时均须进行黄斑区彩色FP。
照相视野1(Field1,F1):彩色FP1张。
照相视野2(Field2,F2):彩色FP1张,无赤光FP1张。
照相视野3(Field3,F3):彩色FP1张
3.图像的存储
拍摄完成所需的图像后,导出正确格式的相关图像,即应以全分辨率保存数字图像。图像文件类型:无损压缩的TIFF格式或无损压缩的PNG格式。
4.拍摄时的屈光补偿
对于屈光不正患者,常常需借助屈光补偿进行调节。屈光补偿分为+、-、0、A4个挡位。+挡(+5.00~+23.00D):针对老视眼、高度远视眼和无晶状体眼;-挡(-9.00~-23.00D):针对高度近视眼;A挡(+22.00~+41.00D):针对老视眼、高度远视眼、无晶状体眼、眼部前节照相。若屈光补偿挡位在+、-或A,当切换到眼底时监视器中的裂隙线将不显示在屏幕上,图像的清晰度可通过聚焦按钮进行调节。
5.拍摄时的瞳孔要求
(1)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应充分散大瞳孔后检查。若患者瞳孔无法充分散大,瞳孔直径3.3~4.0mm且5.5mm时,可按下“SmallPupilSwitch”并切换视野角度进行拍摄。若瞳孔直径3.3~4.0mm,则无法获得清晰的眼底图像。
(2)若调节聚焦按钮无法使左右裂隙线呈现为1条直线,可通过切换屈光补偿进行调节;若屏幕中无法显示裂隙线,可降低亮度水平进行调节;若2条裂隙线无法全部看见,则需检查受检眼的瞳孔是否充分散大、眼部是否被睫毛或其他外界物体遮挡。
6.成像质量要点提示
(1)概述:拍摄时应先拍摄患眼图像,再拍摄对侧眼图像。拍摄时应即刻审查所有数码图像的质量,选择最完整清晰的图像保存,删除多余图像。
(2)患者配合:缩短患者眼睛暴露在明亮灯光下的时间,降低检视灯和检查室房间的亮度,以提高患者拍摄时的依从性。适时要求患者眨眼,以确保角膜清晰。
(3)高度近视眼患者视网膜图像的聚焦和清晰度:高度近视眼患者由于后巩膜葡萄肿或其他原因,很可能出现整个拍摄视野无法清晰聚焦的情况。拍摄时应保证视野中病变位置的焦点清晰,必要时可适当牺牲周边视野的清晰度。
(4)图片过度曝光的处理:过度曝光导致的问题通常难以修复。过度曝光时图像周边的亮区可使周边部视野模糊。若出现此情况应减少曝光或增益后拍摄额外的图像,同时保存2张亮图和2张暗图。
(二)FFA可用于检测和发现黄斑病变中的色素脱失或增殖、玻璃膜疣、视网膜出血、水肿、色素上皮脱离、脉络膜新生血管、机化瘢痕、视网膜萎缩等病变导致的荧光强度等改变。
1.拍摄部位
采用7个照相视野(图2,3),建议黄斑区采用30°~35°拍摄角度,以确保黄斑区成像质量。照相视野推荐如下。
图2黄斑疾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照像视野示意(A示照像视野1,B示照像视野2,C示照像视野3;十字示拍摄中心)
图3黄斑疾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照像视野4~7眼底分布(A示右眼,B示左眼)
(1)照相视野1(Field1,F1)-视乳头:图像以视乳头为中心。
(2)照相视野2(Field2,F2)-黄斑:图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
(3)照相视野3(Field3,F3)-黄斑颞侧:将黄斑置于图像的鼻侧边缘(提示:将照相机从照相视野2向颞侧旋转,但不要做任何垂直方向的调整);若临床怀疑PCV或合并周边血管病变时,可增加周边视野的拍摄。
(4)照相视野4(Field4,F4)-颞上方:图像的下方边缘与通过视乳头上方边缘的水平线相切,图像的鼻侧边缘与通过视乳头中心的垂直线相切(提示:拍摄视野4后将照相机向鼻侧移动可方便拍摄到照相视野6)。
(5)照相视野5(Field5,F5)-颞下方:图像的上方边缘与通过视乳头下方边缘的水平线相切,图像的鼻边缘与通过视乳头中心的垂直线相切。
(6)照相视野6(Field6,F6)-鼻上方:图像的下方边缘与通过视乳头上方边缘的水平线相切,图像的颞侧边缘与通过视乳头中心的垂直线相切。
(7)照相视野7(Field7,F7)-鼻下方:图像的上方边缘与通过视乳头下方边缘的水平线相切,图像的颞侧边缘与通过视乳头中心的垂直线相切。
2.拍摄过程和要求
(1)注射造影剂:在注射造影用荧光素钠前,拍摄双眼F2区自发荧光和无赤光眼底图像。然后将拍摄视野对准患眼F2区,在4~5s内于肘前静脉快速注入10%荧光素钠溶液5ml或20%荧光素钠溶液3ml,同时启动计时器。
(2)早期:在造影剂注射开始和结束时,拍摄患眼F2区的图像,用以记录注射时间;视网膜血管充盈开始后(一般在注射后10~15s)连续拍摄患眼F2区早期图像,每1~2s拍摄1张,至充盈期结束,一般可拍摄到5~8张图像,时间为40~45s。提示:不要删除此期的任何图像;应在此期穿插拍摄双眼F2区图像。
(3)中期:在造影剂注射开始后的1.0~1.5min内,拍摄患眼F2区图像,接着拍摄患眼F1区图像。从2min开始,按照顺序拍摄F3~F7图像。若检查双眼,则穿插拍摄双眼F1~F7区图像。
(4)晚期:在造影剂注射5min时拍摄患眼F2区图像,10min时拍摄患眼F2区图像。
3.图像的存储
拍摄完成所需的图像后,导出正确格式的相关图像,即应以全分辨率保存数字图像。
(三)ICGA对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隐匿性成分(FFA显示不清的可疑病灶)、可疑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以及其他脉络膜病灶,可进行ICGA检查,用于诊断和治疗后的随访。
1.拍摄部位(同FFA检查)
2.拍摄过程和要求
(1)注射造影剂:在注射造影用吲哚菁绿前,拍摄双眼F2区的自发荧光和无赤光眼底图像。然后将拍摄视野对准患眼F2区。在5s内于肘前静脉快速注入造影剂,同时启动计时器。
(2)早期:在造影剂注射开始和结束时,拍下患眼F2区的图像,用以记录注射时间;10s和30s时拍摄患
眼F2区图像(提示:不要删除此期的任何图像)。若检查双眼,则在早期穿插拍摄双眼F2区的图像,1min时
拍摄患眼F2区图像。
(3)中期:在造影剂注射开始后的2min,拍摄对侧眼F2区的图像;3和5min接着拍摄患眼F2区图像;7min拍摄对侧眼F2区图像;10和15min拍摄患眼F2区图像;11min拍摄对侧眼F2区图像。
(4)晚期:在造影剂注射开始后25min,拍摄患眼和对侧眼F2区图像。
(5)拍摄条件允许,可在造影剂注射开始后1、5及20min拍摄患眼F2区的立体图像;7和25min拍摄对侧眼F2区的立体图像。
3.图像的存储
拍摄完成所需的图像后,导出正确格式的相关图像,即应以全分辨率保存数字图像。
内容整理自:常见眼底病眼底照相及血管造影图像采集规范,中华眼科杂志.,51(11):-.
声明
指南全文经《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医脉通,仅限于非商业应用
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