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留眼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
中风病相得益彰
中医学的“中风”属于现代医学“脑卒中”范畴,脑卒中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我国其中70%~80%的卒中病人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目前已经公认,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是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康复治疗最佳方案是基于患者功能障碍,采用综合的康复治疗方案,包括中医康复及现代康复治疗。针刺疗法作为一种中医康复技术,多少年来在中风病的恢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近年来针刺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康复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眼针中医理论指导下,我科采用久留眼针结合康复训练对中风病的功能障碍(包括: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吞咽功能、认知功能等)取得满意临床效果。操作方法(一)眼针操作:
1.眼针取穴:主穴取上焦区、下焦区;配穴风阳上扰证、阴虚风动证加肝区、肾区;痰热腑实加大肠区、中焦;痰瘀阻络加脾区、心区;气虚血瘀加心区、脾区。
2.针刺方法:在相应眼针穴区距眶内缘2mm处平刺,由该区始点向该区终点方向刺入5~7mm,每穴轻刮针柄10次以寻求得气。
3.留针期间行运动疗法45min,康复训练结束后患者可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练习,留针为4~6小时。
(二)运动疗法处方:
1.弛缓阶段:良肢位保持,患肢各关节被动ROM;进行翻身训练、下肢控制训练、仰卧到坐位训练、坐位平衡训练、患肢持重训练和电动斜床站立。
痉挛阶段:起坐训练、站立训练、立位平衡训练、跪位训练、上下台阶训练、上肢运动控制训练、行走训练和ADL训练。
2.恢复阶段:改善步态训练、作业疗法训练;①患者患侧肢体各关节的被动运动(包括肩胛带的活动),活动度从小到大,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宜;②健、患侧翻身练习;③腕关节背伸及踝关节背伸的牵张练习;④床边坐位平衡练习;⑤坐站练习;⑥站立平衡练习;⑦步行练习。
3.弛缓期强调患者正确姿位,以被动活动和主-被动练习、翻身、侧卧起坐为主;痉挛期强调痉挛肌的放松练习,采取抗痉挛手法及非痉挛肌肌力练习。
4.每周周一至周五治疗,周六、周日休息。
体会眼针疗法是彭静山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首创,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结合“五轮八廓”学,在眼眶内外特定的穴区进行针刺治疗疾病的一种特色微针疗法。经过几十年临床应用,中风为该疗法的优势病种,疗效显著。眼针疗法创立之初就以中风为切入点,自年彭静山教授发表第一篇眼针治疗中风的文章后,眼针治疗中风病从临床疗效、机理研究、理论挖掘等诸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相关文献百余篇。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记载:“华元化云:目形类丸,瞳神居中而前,如日月之丽东南而晚西北也。内有大络六,谓心、肺、脾、肝、肾,命门各主其一;中络八,谓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各主其一;外有旁支细络莫知其数,皆悬贯于脑,下连脏腑,通畅血气往来以滋于目。故凡病发,则有形色丝络显现,而可验内之何脏腑受病也”,说明眼针穴区与脑和脏腑密切关系,向上“皆悬贯于脑”,向下则“下连脏腑”。据此,提出了眼针疗法的中医理论是“眼络于脑,通调脏腑”。根据眼针的理论阐明三焦定位:上焦自膈肌水平以上,前胸、后背(包括内容组织脏器)、颈项、头面五官和上肢;中焦自膈水平以下至脐水平以上(包括腰背部、上腹部的组织器官);下焦脐水平以下的组织器官。眼针取穴原则为循经取穴、看眼取穴、病位取穴。中风临床表现半身不遂分属上焦、下焦范围,故根据眼针病位取穴原则,以双侧上焦区、下焦区为主穴;根据中风病分型为阴虚风动型,故取肝区、肾区为配穴。眼针在增加脑血流量的同时配合运动疗法训练,最大限度地促进瘫痪肢体恢复。该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康复学整体康复、综合康复的理念。对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大有裨益,体现了中西医康复治疗技术的相得益彰。
作者:王悦主审:王悦联系-
作者简介:
王悦,男,主任中医师,硕士学位,医院康复二科主任,擅长中西医结合神经、骨科及前庭康复工作;尤其擅长运用各种针法治疗中风、面瘫、头痛、眩晕及颈肩腰腿痛;对中风、骨关节功能障碍、肩痛、眩晕有较深入的研究,掌握整脊技术、关节松动术、耳石复位技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