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芳,语文高级教师,义乌市四星级教师,义乌市三级开课优胜者,金华市地方课程优质课二等奖,现任教于下骆宅初级中学。业余有四好,选书,买书,看书,推书。多年来致力于推动“书香校园”建设,希望通过不断创新学习方法,让学生想阅读,会阅读,爱阅读!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本韦努托·切利尼曾说,人至少要到四十岁,才够格从事这一非凡大业:执笔写下自己的一生。
今天给大家介绍三位朋友的自传,看看他们是如何停下四十岁的脚步,审视自己的。
人若看透了自己,便不会小看别人今天介绍的第一位朋友——老舍,一个在不惑之年自谦“没有出息”的人。
舒庆春,字舍予,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
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
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亦甘于寒贱也。
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
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
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
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
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四十岁的老舍,之所以有”静听花开花落,坐看云卷云舒”悠闲心情,得益于他豁达的态度上,在待人处事上,他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处事风格。而处于芸芸众生的我们,又有多少是“不惑”的。从少年的懂事,到青年的做事,再到中年的处事,有经历就会有经验,有经验就会有判断,有判断就会有选择,有选择就会有自我。
拥有35个博士学位的他,绝对的国民男神今天的第二位朋友——胡适,一个拥有35个博士学位的超级学霸!
今天推荐这位学霸的自传《四十自述》,如沐春风的文字,温和而真实的胡适,希望大家能跟他交上朋友,近距离地聆听他的人生智慧。
“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骍,笔名胡适,字适之,是现代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以倡导白话文和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其一生获得过35个博士学位。”
说起胡适先生写作《四十自述》的初衷,也是寄予着很多美好的愿望。他希望社会上的事业有成之士能够像他一样“赤裸裸地记载他们的生活,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
有意思的是胡适先生是一位出了名的“半部书先生”,自传只完成了第一部分的前六章,叙述到十九岁考取官费出洋留学是,就没有写下去了。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一生的成就与做人的格局,与他的原生家庭是分不开的,而母亲的角色对孩子的影响更深刻。
一部叫《都挺好》的电视剧火了,它以揭开原生家庭伤疤的方式告诉我们:家,不一定是幸福的港湾,也可能是不幸的开端。但令人感动的是,在缺少关爱的家庭中长大的苏明玉,一直都没有放弃心中的爱和善良。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打拼,终成精英人士,实现了财务自由。
那么拥有35个博士学位的胡适到底有着怎样的原生家庭?他的母亲在他的人生中充当了怎样的角色?你认为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才不会留下太多遗憾?
曾国藩说过,看一个家族是否兴旺,第一点就看子孙是否早起。胡适的母亲每天天还不亮,就把胡适喊醒,然后开始晨训。要求胡适学他父亲,以后走上父亲的路。天亮了,就催胡适去上早课。
胡适的母亲既是慈母,又扮演着“严父”。她从不在别人面前打骂孩子,做错了事,只一个严厉的眼色,就把胡适吓住了。但是,只要胡适犯了大错,当天晚上就会被惩罚。
有一回,胡适因为说话轻薄,当天晚上被母亲责罚,不准睡觉。他跪着哭,结果用手擦眼泪,害了眼翳病,一年多都没有医好。
他母亲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就真的用自己的舌头来舔胡适的病眼。这就是胡适严师般的慈母!
胡适在他的母亲身边接受了十四年的教育,他这样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我能够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读完《四十自述》,你也许仍然不能简单地概括出胡适是一个怎样的人,但你一定会从胡适的生平经历中看出一个人寻求进步的努力和力量。
他写下“苦哈哈的一生”,却乐坏了无数人
我们今天的第三位朋友——詹姆斯·瑟伯,一个“在墓地里吹口哨的人”,却在逼近四十岁大关之前记下了自己“苦哈哈的一生”。读者能从书中了解到作家自己的人生遭际,会因此得到些许慰藉,觉得相形之下,自己的人生实在是稳妥多了,太平多了。
在这个不会突然变得美好的世界上,你总有办法找到属于自己的勇气。詹姆斯·瑟伯,“曾经受过的苦,笑着说出来”的那种人,用他“苦哈哈的一生”,乐坏了无数人。
工作之余,他经常发表一些文章,成了小有名气的作家。
别的作家只写文字,剩下的让读者自己去想象;瑟伯倒好,生怕读者想“歪”了,还“买一送一”给配个插图。
然后他就多了个头衔——小有名气的漫画家。
在《苦哈哈》一书中,瑟伯讲了一个关于大坝决堤的故事,来讽刺人们的从众心理:
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接着第二个,第三个,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
“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子说的。
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
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向东!向东去!向东去!”……
文字下面,有了这样的配图:
乍一看你会觉得,这画的是个啥啊,完全是小孩子的水平。
再一看你会觉得,嗯,这幅画的确把文字中的场面,很形象地呈现出来了。
一个很会画画的作家,一个文笔很棒的漫画家,听起来都有那么点不务正业,但这就是瑟伯的魅力所在。
《苦哈哈》一书中,瑟伯眼里的所有人都不太“正常”:
打过仗的爷爷,整天迷迷糊糊的,像活在上个世纪,总觉得战争还没结束;
兄弟有被迫害妄想症,觉得自己会在睡梦中死去,因此每个钟头都要醒一次,确定自己是不是还活着;
舅妈有夜贼恐惧症,她觉得家里每天都有贼闯入,便把所有值钱的东西堆在卧室门口,还留了个纸条让贼拿走,不要伤人;上床之前会把家里所有的鞋堆在触手可及的地方:
瑟伯的妈妈杞人忧天,整天担心插座会漏电;
弟弟爱装神弄鬼,差点把爸爸吓个半死;
就连他家的狗,也是见人就咬,树敌无数……
这是怎么个神仙家族啊?状况百出,笑料不断,每天活得跟拍喜剧片一样。
其实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苦哈哈地度过的,人生难得糊涂,人生有苦亦有乐,生活若没有那些戏剧性的偶然,那该有多么地枯燥无味。
苦哈哈远比笑哈哈意味深长,在苦笑中笑看人生,在幽默中洞察真理的存在。一本书的价值就在于此,读过才知道,读过才有所体悟。
打开书页吧,透过他们既平凡又波澜壮阔的一生,我们不仅能够了解他们那个年代的历史,而且能够通过他们的生平、成长经历,获得重要的人生启迪。
图文:朱丽芳
校对:何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