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父母都是言传身教,且在儿女的教育上舍得投入。
胡适开始识字时还不满三岁。当时,父亲就把教母亲的红纸方字教儿子认。母亲在一旁做助教,也借机温习她之前学过的字。胡适三岁多的时候,已经认得近一千字。父母都爱好学习,他们的孩子自然差不了。儿子已经识字,冯顺弟干脆就把胡适送到本家四叔介如先生的学堂去读书。四叔的学堂只有两个学生,一个是胡适,另一个是四叔的儿子嗣秫。嗣秫贪玩不爱学习,但是胡适不一样,母亲管的很严,自己又喜欢念书,因此常常一个人在学堂念书到天黑才回家。后来禹臣先生接收了家塾后,学生就多了,但胡适先生家乡的蒙馆学金太轻,没人只给2块银元,导致先生教书不用心,冯顺弟给的学金却很优厚,第一年给六块,以后每年增加,最后一年加到十二块。学金丰厚,就可以跟先生提条件。冯顺弟嘱托四叔和禹臣先生为胡适讲书,每读一字要讲一个字的意思,读一句要讲一句的意思。胡适先生自己说,“他一生最得力的就是讲书,父母为他讲方字,先生为他讲书。”所以,这多花出来的学资非常有价值。在教育上看得明白,舍得投资在刀刃上,这样的家长是明智的。除了读书、看书,在做人方面,胡适的家教也是极其严格的。
做为母亲,冯顺弟每日都要儿子省察自己的言行。她每天天不亮就把儿子喊醒,等儿子清醒了,就对儿子讲他昨天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儿子认错,用功读书。她要求儿子跟父亲学习:“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胡传在当地非常受人敬重,他休假回家时,附近的烟馆赌场都赶紧歇业。即便管教严格,但冯顺弟从不在外人面前打骂儿子。胡适做错了事,只要看见母亲的严厉眼光立刻就吓住了。给孩子留脸面,就是给自己树威信。胡适先生曾经在他的自传中讲了一件小事。有一天晚上,胡适在门口玩,他的姨母怕他着凉,喊他穿一件小衫,胡适随口答道“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这句轻薄的话恰巧被母亲听到了。回到房间里,冯顺弟气得发抖,罚胡适跪下,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胡适跪边哭边擦眼泪,哪知眼睛就这样感染了,害了一年多的眼翳,总也治不好。胡母听说用舌头舔能治儿子的眼病,有一天夜里就把儿子叫醒,真用舌头舔儿子的病眼。严厉之下还有慈爱,这才是真正的慈母。身为母亲,性情如何,对儿女的影响是巨大的。
胡适先生十四岁就离开母亲,他这样说:“在这广漠的人海中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的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要感谢我的慈母。”冯顺弟二十三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自然是难以想象的。他们家经济并不宽裕,全靠二哥在上海经商维持。大哥是个败家子,吸鸦片,赌博,钱到手就花光。没钱了,不仅偷拿家中的东西出去典当,还在外面欠下很多赌债。每逢过年,讨债的都会堵上门。胡母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只当没看见这帮人,到了近半夜,要封门了,她出去请一位邻舍本家到家里来,每家债主开发一点钱,这些讨债的才散去。讨债的走了,躲出去的大哥才回来。大过年的,胡母一句也不骂,脸上也不露出怒色。这样的年,他们家过了六七次。胡适的大嫂无能还不懂事,二嫂能干但气量窄。他们常常闹别扭。一闹别扭,就不说话,甩脸子,很难看。胡适刚开始不懂,后来渐渐懂得看人脸色。他说:“世间最可恶的时莫过于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莫过于把生气的脸白给旁人看。这比打骂更难受。”胡母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更是处处容忍。胡适跟大哥的孩子争执,总是他吃亏。母亲要他让着。大嫂二嫂生气时就打骂孩子出气,骂给旁人听,胡母只装作没听见,从不跟胡适的嫂子们吵嘴。每个嫂子一生气总是十天半月摆脸色。胡母总是忍耐着,实在忍不住了,就找一个早晨,不起床,在屋里哭一场。这时,做错事的那位嫂子就捧了茶来劝胡母止哭。这样一来,家里总能换来一两个月平静日子。冯顺弟仁慈,温和,但也是有刚气的。他们家里的五叔是个无业的浪人,有一次他在烟馆发牢骚,说胡适母亲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有好处给他。这话传到胡母耳中,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喊来五叔当面对质,要他赔礼道歉才罢休。胡母冯顺弟做人忍让,大度,慈悲,又有刚气,这对胡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胡适一生十分慷慨,资助过很多学子求学。像林语堂、汪静之、陈之藩、蒋梦麟、李敖等名人都曾经接受过他的资助。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缺一不可。如今对于孩子的教育,舍得投入,几乎已经成为共识。如何培养出有学识有教养的孩子,这跟我们做家长的素质直接相关,这或许就是我们读书学习的意义吧!*作者简介:Jane漂漂,爱读书爱分享的中年少女,以书为伴,笑看人生。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