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是这两天日子特殊,所以有状况-
什么日子有点特殊呢?
温习一下去年这个时间的文字,就知道了。
(念奴娇是谁?)
全文共字。阅后
阿难向佛表达他的认识,这就是他的认识。世尊,你给我们说的因缘法和自然法,乃至因缘跟自然和合的相,但是我心还没能明白。现在更闻到见闻觉知,我们虽先悟了本觉妙明;阿难现在还没明白,他自己还不感觉,佛跟他说,阿难,这是佛的语气,汝虽先悟,本觉妙明,你懂得了本觉妙明的本心。咱们简单说就是心,就是明白了你的心了,知道这个心体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有的,非因缘,非自然,遣除!遣除他两种的思念,不让他产生这个不正确的思惟。这个性的体,你心的这个体性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而有的,但是你还不能够明了这个觉的根元,原来这个觉的元起,就是觉元,就是性,性体。这个真心,咱们简单说心,这个真心不是和合生的。不是和合,就是不和合了?也不是不和合。这是因为在前头阿难问佛说,如来为我们说因缘法及自然法、和合相跟不和合相,现在我听到了见见非见;前头的还没明白,听到见见非见,更加增加他的迷惑了,更加增加他迷妄了。乃至于和合与不和合义,他还不能开也不能明白,迷闷不已。
这一段文字就跟他,佛跟阿难说,你以前不是明白了吗?明白不是悟得了本觉妙明真心。但是这个悟得了不是真正的悟得了,不是真正的,不是真正的就相似。你先悟得了本觉的妙心不是和合生的,也不是不和合而有的,就是这么句话;不是和合生,也不是不和合而有的,离一切相说非和合有及不和合相。这是佛把阿难的怀疑先定下来,就是这一段文说非和合与非不和合,一切法和合的,不是和合的,和合也不对,非和合,非不和合,双遣!
那么我现在问你,这是佛说的语言,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的妄想和合,诸因缘性,一切的妄想和合的是有因有缘,那你产生了疑惑,是你自己疑惑,就说阿难是你产生了自己的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能够证得这个究竟的佛果的菩提心,心和合起者,就是前尘,六根六尘十八界这些法和合而有的,破这个因缘,破这个和合而有的,离开前头六尘境界相,离开一切尘境,说你的见,就是见性的见,见离开这个尘不显现了。佛问他的意思,今破和合,把这和合相,你所研究的和合相被破除了,佛以这个来问他,来问阿难。那我再以前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些境界相,就是一切的世间的妄想、执着、计度,你疑惑这个见性为和合而有,这是不对的;疑这个和合相,此诚不当,就是这个问号不对。汝今犹以世间妄想和合,那是不对的;让他去观,观这个问题,观这个问题的错误。
所以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我现在就以这个前尘的境界相,尘者就是一切境界相;你现在犹以为世间的妄想和合,所有世间相都是妄想和合的,是因缘性而起的疑惑;诸法因缘生,而生起一切相,和你所证的菩提心是和合而起者。这句话是佛定阿难的疑惑,因为什么你产生疑惑呢?因为你认为一切世间相是妄想和合,诸因缘性生起的不理解,就是有疑问的话。
这是明暗通塞四种缘。见明不能见暗,通则不塞,塞则不通,这个是说你的真见的见。见精,见的精体拿这两种妄来解释。但是这个见精加个妙净见精,加上两个字。为什么突然间在这个经里头加个见精,加个见字?表示虽在染污当中,但是你见精不失,妙净的见精在这个明暗的尘境当中,它并没失掉。明时见精没失掉,暗时见精也没失掉,它也不与明和,也不与暗和,也不与塞和,也不与通和。明暗通塞就是我们所以观一切问题的时候,通达了,顺畅了;壅塞了,就不通了。像我们那个大马路、高速公路,车子挤了走不通了,或者出点障碍,车子出点车祸就不通了,这就叫塞,通塞。明暗呢?就咱们这寝室光明的时候,晚上没有灯光黑暗的时候,没有光就叫暗,有了光了就叫明。
明暗通塞这些境界相,跟我们这个见精有什么关系呢?见明时候不能见暗,见暗时候不能见明,见通的时候不能见塞,见塞的时候不能见通。但是你这个见精是跟明和一起?还是跟暗和一起?这指责的意思。
如果与明和,汝观明的时候,你看跟明和了,你的见跟明和了,当你明现前的时候,何处杂见?你观明的时候明现前了,跟其他境界相就离开了。和是杂意思,杂就是和,何处离开见相。所以我们以前要说什么跟和,必须得两个东西和为一起,不是一个东西,是一个和到一起。这个话是能见的见分跟所见的相,相是相分,见分跟相分两个是和了、是不和?这个我们大家看一切事物的时候,是跟它和、是不和?前头文讲过,见见之时,见非是见。你那个能见跟你所见,所见不是见。你所看的什么东西,那个东西不是你,不是你的性,能见做你所见。我们能见着的肉体,这个肉体并不是你,就是这样一个含义。这是破执着的意思,这些个都是破。明和,凡是和必须得有两种东西加在一起才叫和,一个东西怎么能叫和呢?二物相投,和到一起不分了才叫和。你明相现前,暗没有了。明见一切物,并不是明跟一切物和,它不是和的,两个不是和的。
汝观明时,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杂是杂体说的,杂就是和义。这个地方讲杂,当你明现,何处离见?这个离就是和。和没有离开,和在哪里?见相可变,那这个离、这个和相能见到吗?这个得要思惟、得想。这个是指法说的,说你的心跟外头界相不会和的。心不与境和的,心永远是心,它是不变的,外头境是常变的。是不是见有错误呢?不是这个意思,下头就讲了。
若非见者,没有个能见的见。因为要说和必须有两个东西,一个绝不能言和。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见不是见,你怎么见到明。若是是见,云何见见?就是是明不可以,非明更不可以,那义就不成了,见的圆满义不成了。见不与明和,因为它不与暗和,所以不与明和。见不与一切事物,明暗塞通都不和,见唯是见,明暗塞通一切境界相它不和。如你见到张三,咱们举咱们现前的例子说吧!你这个见见到到张三,见不跟张三和,见到李四也不跟李四和,见就是见,能见跟所见的不是和合的。那阿难意思要和合才算圆满,不和合就不是圆满了,所以以下就说圆满意思。
必见圆满,因为这都破和合体的。必见圆满,见有圆满的意思,何处和明?在什么地方跟明和了。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这个合跟下面那个和不一样的,这是合成的合,那是和合的和,融一体的合。若一定决定见相圆满的,那么什么时候在合跟明相和?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若明不圆满,何处和明?这两句话是翻来说的。
破什么呢?破和。和必须得二物,咱们见只有一物。比如说见不跟任何和,和不成,必须得两个东西合在一起才叫和,见跟其他都和不了。这个意思就说你见的见性跟你所见的相,见的明相,两个是不能和的,性跟相不和的,就是这么句话。
暗与明和,若明要与暗和,明不叫明,暗不叫暗,不是这样子吗?这屋子是黑暗的,拿个光明,黑暗没有了,也变成光明了;说这明和了,暗破了,跟明一样了;这个不叫和,叫破暗,破了暗了,显明了。通不是塞,塞不是通,明暗塞通都是如是的。通不是塞,塞不是通,通塞不能和,明暗不能和;明就是明,暗就是暗,通就是通,塞就是塞。这以下就合法了,这是破阿难说和的意思。佛上头这段经文破阿难所说和的意思。
咱们举咱们现前的例子,大家可以思惟修。你的见跟你的体是一个、是两个?若是两个就和到一起了。若是一个,你的肉体没有的时候,你见存在。你肉体失掉了,你见性没失掉,它不是一个。那不是一个,又是两个了?但是又不是两个。你在这个人身上把他的见跟他肉体分开,能分得开吗?你自己分,你的见跟你的肉身能分开吗?这就是非常微妙。破妄显真,妄跟真不是两个东西。那就是一个了?一个里,究竟是真、究竟是妄?所以说开悟了,妙明真心悟的了,那不是一件事情,不是容易做到的。究竟一个、两个?一个也没有,两个更没有了。原来无一物,什么都没有,但是这个得大彻大悟。六祖大师在五祖会下就证明他悟得很彻底,原来无一物,原来就什么都没有;何处惹尘埃,哪有个还能惹尘埃的!原来什么都没有,怎么还惹出尘埃了呢?所以他全说这句齐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就是见精,妙净见精。与暗也不和,与通也不和,与塞也不和,明暗塞通全不和,而又不离,这叫不即不离。即是错误的,离也是错误的,这才叫明。
若明合者,到暗时,明相没有了,那这个见也就没有了,跟暗和了;暗灭了,见也没有了。若见暗的时候,不与暗合。不与暗和,就应该与明和了。与明合了,又怎么叫见明?见明不是和。若和了就不叫见明了,就叫明了,还有个见明?见明见暗呢?能见的体性,所见的境界,明是境界相。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这句话就是见不与明和,不是那个境界相;也不与暗和,不与一切境界相和。说和者不对,跟什么不和;也不离,离明不能见明。
彼暗通塞,亦复如是。
佛把阿难所有的知见、想法,就是阿难所有的看法、想法,佛给他破除了,说你那个想法、看问题看法,不对。阿难这个想法又被佛破除了,他又转了,又想。把这个佛给破除,他又有个设想,就是这个意思。又想什么呢?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他说我又想了,我想的,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现在我想了,佛说和合不对,那我的思惟,就我想的想法跟妙觉元,还有一切尘境,诸缘尘境,还有我心念的思虑,不是和合的,非和合耶!意思阿难想我这个想法该对了吧?我说和合,佛破除了,不对。那我现在又一种思惟,与诸缘尘,我的心念思虑,非和合,就是不和合义。
有时候我们学楞严经的可能大家看的注解都不一样,几十家的注解,注解跟注解就把你搞迷糊了。在家注的这么样说,他的知见。那位大德是那样注的,那个知见。你又何所适从呢?看原文,就照经的原文,佛说的你去思惟。祖师所说的,那些能注注解都是祖师,没有智慧他能给注吗?但是他一己知见。现在我们所能知道的,能找到注解的,大概有五十多家,五十多个著述,就光楞严经。都对,都不对。我说这个话含义是什么?应该跟到原文去思惟修。
佛又批示阿难所问的,心所表现的。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前头你说觉和,现在你又说觉非和合。那我就再问你,吾复问汝,复字当又字讲,我再问问你,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明暗通塞。佛说就照你说的这个觉性不是和合的,那这个见精不是和合的,是不与明和?还是不与暗和?还是不与通和?还是不与塞和?明暗通塞这四种缘,正破。破什么?破阿难的非和合。因为这种我们掌握这么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最基本的原则,见明觉精就是我们这个真心真见,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一落到语言去就不实的了。与明和,与暗和,与通和,与塞和,不对;不和,也不对;非和非不和,也不对。这叫什么呢?离四句,绝百非。咱们经常遇到这种,不止楞严经了,其他各处也如是。
你说见精不与明和,若非明和,那见有见的边界,明有明的边界,必有个边畔。佛问阿难,你说不与明和、不与暗和,那什么是见的边缘?什么是见的边畔?汝且谛听,佛叫阿难注意,谛听,谛就是如理的听。你再好好观察一下子,谛观。听跟观是一个,谛观。如理审思,谛观。什么地方是明?你去观照一下,找一找。何处是见?自何为畔?什么是你自己的见,哪个是它的边,就是破的意思。若非明和,不和。那它自相有个边界,什么是它的边畔呢?边畔的意思,就是什么是明?什么是见?见的边畔是什么样子?它的边到哪为止?明的边又到哪为止?就是边际界相。明有边际界相没有?就这个意思。这是破的意思。
现今,就指佛跟阿难谈话当时;谛实观察,你进入理性的,谛就是理性的,如实的观照来观察。明的样子,相状是什么样子,何处是明相?把明定个相,光明的相。何处是明相?能见明相的见,何处是见精?就是能见的见精跟所见的境界相的明相,这个中间找个边际,找个界畔,找个边。
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明中间没有个见者,就能见的,能见的见于明是所见的,有边吗?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那你自己还不知道明相所在,怎么还能找个边呢?连明相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边从何来?与明和,那见与明得有个和的一个相,得有和的一个边畔;没有。暗也如是。根本就不知道,则不相及。连明相所在都不相及,畔云何成?畔就边畔的意思,咱们就说岸边的意思。
又者彼暗与通,明、暗、通、塞,及诸塞相,就是暗、通、塞也复如是。举这么一个例子,四相,明、暗、通、塞,明相如是,暗相也如是,通相也如是,塞相也如是,四相都如是。这是佛破阿难的非和。
阿难他明白了,说这个非和,就是他那个见性跟这些不和。佛就给他破除,和也非,非和也非,那个妙精本身非和合义。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都不合,是不合的。
这就很明显了,就翻过来,正面反面。就反面说,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确定的,说这见不与明合,那见与明一个属性、一个相,彼此乖违了、角立了,各个都不相顺。这是讲理,据理上来讲。既然非合,假使说非和合,既然非和合了,你耳根与明相了无关系。举例,举耳根例子,不相触合;合就是触,不触就是不合。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体跟相,乖就是相背,角是相互的争。那耳与明,了不相触。了不相触就不相合的意思,触就是合,不相触就是不合。
根本这个见还不知明相在哪里,还谈什么合跟不合呢?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都如是,明暗通塞四种相都如是。把四相破除独显真,破四相显真,破妄显真。我们的见闻觉知虚妄的病源都是病态,因为妄不离真,妄即是真。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妄没离开真体,妄绝不离开真来说妄,妄不离体。见闻觉知这些个都是病态,虚妄的病态,妄没离开真,妄即是真,同是觉明无漏的真心。这个道理要思惟。我们这个本觉的妙元的心,它非和合、非不和合,这个义理非常微妙。万法一心,万法唯心,这一切都属于万法,万法都是妄,心是真,真不离妄,妄即是真,说妄的时候真含在妄里头。密,大家经常说密宗,这就是密。所以说凡夫都能成佛,凡夫的佛性是真,它没离开你这个肉体,没离开妄,真不离妄。真要离开妄,何处去显真呢?真是对着妄说的,离开妄,哪还有真呢?但是妄绝对不是真,真也绝对不是妄,这叫密义。因此见闻觉知它这个真实的真正的妙明真心,本来的妙觉元明的,就是本觉的妙心与妄绝不和合,非和合;那又非不和合。所以密法就是万法一体,唯万法唯心。
这里就告诉我们了,你现在没明了一切浮尘所有这幻化境界相,当处出生,即是妙性;灭尽了,幻妄的相灭尽了,真性就显现了,其性为真。妄尽还源观,咱们讲华严经时候,妄尽还源。万法唯心,万法是妄,唯心,唯一真心,这就是万法唯心的含义。心唯万法,你的真心遍住在一切法上,法法皆真。所以在华严经境界,咱们讲过华严经这个义理,大家就很容易懂,随拈一微尘无非法界,法界之内包括万法。
所以佛说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一切幻化相,当处出生那个生,出生的地点,随处灭尽,当生当灭,生灭;生灭灭已,就是寂灭。幻化的妄想成相,那它性呢?相尽还源观,就是妄尽还源,性为妙觉明体。
我们见精的相是妄的,性是真的。这个特别注意,相是妄,性是真。一切诸法皆如是,所有一切看见的一切幻化之相,无非是真理,这个理解力要能够看见万法之相皆是本体。就是说一切六尘虚幻不实的那些个境界相,忽然有,忽然没有,就是幻化的。像空华,空华没有;有吗?镜里的相,梦中的境界,你作梦你富贵容华,梦里头境界相,全是没有的。当处的出生,不论什么物质,当处出生,生无来处。从什么地方生?生无来处。灭了呢?随处灭尽。灭要有灭处吗?灭无去处。灭到哪里去了?
这个道理看文字上听到,你可以做实事想,这一切法的生灭法灭尽了,法灭尽了;就像空中的华,华没,尽了;镜中的里相,作梦所现一切境界相,梦里头境界相哪里来的?你醒了时候,境界相没有了,又灭了,又到哪里去了?生无生处,灭也没有去处,只有虚幻的名相而已。
过去的历史留下来就虚幻名相,那事实哪里去了呢?没有了,灭了,这就叫浮尘幻化的相。但是这些个浮尘幻化相没离体,那就是我们现在楞严经所讲的众生的妙觉明体。一切众生的妙觉明体,没有相,它又能现一切相。无相而现一切相,一切相还归于幻灭,怎么理解?妙,这就叫妙,就叫不可思议。虽然现一切相,它的性,本觉湛然的性体是明净的,能现一切相,一切相还归于寂静,还归于妙明真体。所以明幻化即真,幻化空身即法身。咱们经常念就两句话,就是我们现在这幻化的肉体就是法身,幻化空身即法身。
在分析上头说,佛又对阿难说,如是乃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因缘和合了,缘成则聚,聚则能生;但是这个生因缘和合的,虚妄的有生;缘不具足了,虚妄的名字也灭掉了。人的生和死就是虚妄和合的生灭形相而已。假如说你看历史,唐宋元明清,近代史这一千多年,这算近代的了,最近代的满清这三百来年,将近三百年历史,咱们这民国也快进入一百年了,过去那些个名人都哪去了?幻化,都是虚幻不实的法。这叫什么呢?虚妄,虚妄是相,相是虚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因缘和合了,虚妄有生;因缘别离了,虚妄名灭,就是死了。
相是虚妄的,而且这些法的性是真实的,不论阴、入、处、界都如是。这个名词很多了,这个名词咱们不一一的讲它了。说心迷了,心迷了就有种种这相。但是有时候是广说,有时候略说,有时候一说,有时候异说。一切色法,就是有形有相的就为色蕴。色受想行识,这叫五蕴。色声香味触法,这叫六尘。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六根入于六尘,根尘相入就叫六入。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十二,叫十二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对着色声香味触法,而中间产生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眼识到意识,三个六合到一起,这叫十八界。为什么加个界呢?各有各的界限,各有各的分际,叫因缘和合。因缘一和合的时候,这叫生法。因缘别离了,缘不具足了,这叫离法;虚妄的,不实的,因为虚妄不实就叫灭。因为虚妄的因缘和合的生,这叫生法;因缘别离了,这叫灭法。无论生与灭,都不离开因缘。
大乘起信论上讲真如不守于自性,妄动为因。“一念不觉生三细”,生的业相、转相、现相,这三相为因,业、转、现为因。因为这个因它常时的,它是不动的,是寂然的,但是必须假缘,没有缘是不生的;不假因缘,不假六种的染心,眼耳鼻舌身意缘于色声香味触法,这就是缘,因必具缘。真如,我们的本体不守自性这叫因,加上外头境界的风一动;真如不守自性,遇见境界风的因缘,缘,因缘和合。所以在如来藏法之中,这有三种相应跟不相应的染心。不相应的染心,在大乘起信论上这样讲,以业识的内心熏无明为因。“一念不觉生三细”,业相、转相、现相,业相熏无明,业风熏无明,这产生了以无明为因,业风为缘,因缘和合了就产生了转,转就是转变了,转变就起业了,就起业造业了。无明这一熏转变叫业相,业相它不停,它愈变愈粗,它就转变了。业相,转相,就现境界相,业、转、现三相,得到了八地菩萨断现相,九地菩萨断转相,十地菩萨断业相,愈变愈粗。
因缘和合了,虚妄有生了,就生起一切色法,就有形有相了,但是都不离开因缘。但是我们现在讲这个心是真心,真心离妄绝对待的;就是把业相停歇之后,把无明停歇,无明不觉妄动那个无明恢复于真,就叫真如妙心。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虚妄的名为灭,因缘的就叫别离,生离死别,就是这个样子。因缘别离了,因缘别离的时候也叫灭了。
因为这样子就不知道生灭法、去来法,这些法本来都是如来藏性;迷了,迷了不知道如来藏性了;要能知道如来藏性恢复,恢复就是反转来,那就是修行了。想从凡夫地,咱们所说的断烦恼、证菩提,你先得断见思惑;见思烦恼断了,咱们见什么迷惑什么,见什么都离开,见什么不迷了,断见惑。见惑断了,断思惑,完了才能说断无明惑。完了知道了生灭法、去来法都是如来藏性,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这个妙真如性性真常中,在这真常的理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就是在我们心中,想找个去、来,迷了、悟了,生、死,不可得;不可得就是没有,根本没有,都是虚妄的。
佛到这个地方跟阿难说,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五阴是实,全妄即真,一切妄法就是真如实性。色、受、想、行、识五蕴,这是世间法。一旦你开了悟了,就是你修练的明白了,你明白了这个就是真如性。因为过去五盖把真性给盖住了,为什么叫盖呢?盖,它把你真性给你盖住,就是把我们真心给盖住了。你把这盖子揭开来,把它取消了,盖没有了,那真心就显现了。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这是举个题目,佛举这个题目。
清净眼观虚空,虚空没有华,什么都没有,原来就清净的。
病眼,你眼睛有毛病了,那你看虚空像翳,翳眼见虚空,空华乱舞。我们这一切法,总说生住异灭、苦集灭道、色声香味触,所有这一切法都是眼睛上起了毛病,起的翳,狂华,一切的狂乱假相。眼睛好了,就咱们说是明心见性了,什么假相也没有了。明白了,一切法虚空,那一切法都顿息了。
一切色阴全是虚妄的,没有真实的,等到色阴消失了,什么都没有了。咱们世间上说话,说死了死了,那个死了没了。因为五阴、十八界一切的色相,他狂妄的妄心没有明白没有歇。狂心顿歇,歇即菩提。狂心未歇呢?菩提没有。应当知道色阴法如是,一切法都如是。
如是,阿难,若空来者,若是从空中来,一切法皆空;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破这个因,因是从空中来的,没有因没有实体的,因从空中来的。华,在虚空中现的假华,因为你肉眼看见虚空华,这华是从空中来的,从空中来还入于虚空。那华有出入吗?华没有出入。若是有出入,不是虚空。若空不是空,空若非空,那个就不实了,非空就不是虚空了,不是实在的虚空了,就是实体了,不空就有实体了,那华相还能在空中起灭吗?这个眼翳所起的华相,还能起灭吗?阿难,阿难的体还能容个阿难吗?如阿难体,不容阿难,阿难是个假名而已。
拿这个做比喻的,若你的眼睛,目,眼睛的出,眼出,目中所看一切的是从眼里出的,那一切相还要入到眼睛,能入吗?眼睛向外看一切相,一切相要还入于眼中,有这个事吗?这是即可明了的相。
这个华的性从眼睛出来的才有个见,眼见,这叫眼见。若有见就没有华空,有见华就不空。合见眼,见跟眼相合了,有眼出见,见是还归于眼,这就相合了。若没有见,翳空,空中的华是眼上的病,眼有病了看空中有华,眼没病了没有,那你就应当治治这个眼睛。眼睛这空华,这个病眼叫翳,障碍眼睛那个浮尘;你把那浮尘扫去了,眼睛毛病没有了,空华就没有了。今天就讲到这里吧!
(二十六v)
我们这个眼睛见到华相的时候,能见的见,所见的华相,这个华的相从外边来的吗?从眼里出的吗?因为我们能见的见动的时候,没有毛病,这就号为清明眼。当你见到华的境界相的时候,你的眼睛没有障碍目应无翳,翳就是遮盖眼睛的虚妄的妄相,这个时候你的眼睛就是清明眼,这叫清明眼。这形容着,这是反难的意思,佛对阿难说你看见空的时候,空中没有华,纯空的,突然间眼睛看着有个光圈或者有个华,那就眼睛有病了,所以叫翳眼,翳眼就是眼有病。见到清明的,清净眼见清净明空,在这个时候还有见、还没有见?能见的是眼,所见的是外边虚空,那这个中间产生一种障碍,眼睛有毛病,看着空中有华;空中没华,这叫妄执,妄执这个空华从空中生的,不然怎么会空中有华呢?这就说明病眼。所以你眼睛如果没病的话,见华的时候是清明的;眼睛有病,见华就不清明了,就这样。
这个意思就是形容着色阴的法,是故当知,前头是比喻,比喻了合法。法是什么意思?那个华是假的,是虚妄,不是真相。解归真相呢?见空时候就是空,没有空华,就是解妄归真了。是故当知,佛对阿难说因此你要明白,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这五蕴都如是,让你都作如是观。五蕴非有,全是虚妄的,何况虚妄中生妄呢!例如说你眼睛看外头,看境界相的时候,看空,空没有华,那华相从哪来的?从空中来的吗?是从你眼里头出来的吗?这个意思就要你起智慧观察,应当有智慧的观察。所以你应当了解色阴一切法,色阴的本身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因缘。那是什么呢?咱们前头讲过了,妙明真体随缘而染一切诸法。所以说非自然,就是我们的妙明真性的实性没有一些妄想的,都是虚妄见相,是假的。如果按文殊菩萨教导我们善用其心,就是你起到一种智慧来观察。智慧就不是照,我们慧照现前,观见色阴的根本就是实相。若见诸法无相,则见一切诸法实相。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很舒适的,就是身体很健康的;宴安是很清闲自在的,身体没有不舒服感,没有不适应感。在这个时候忽然忘生,起了念了,忘生念。性无违顺,性说体,就是那个藏性。这个是讲受的,讲五蕴,色阴完了讲受阴,说受阴;性无违顺,没有个善受、不善受,没有受的感觉。假使无缘无故的用两个手在虚空这么搓;咱们有时候有这个现象,拿手这么搓一搓,搓搓揉揉眼睛;两个手在空中这么一摩擦可就不同了。手这么一搓,生出一个滋润的润滑的现象,还是个涩滑的现象;有时这么搓搓的不大那么光润,有时候很光润。你两个手一相搓就热了,就发热;没搓的时候以前是冷,两手一搓就发热了;就产生了涩、滑、冷、热,产生这一切相。这是形容法的,说我们的这个藏性,本具那如来藏性在受阴所感受的时候,清清净净的、平平安安的,心无所著,也没什么颠倒的,这很自然的。
受是领纳的意思,色受想行识这是讲五蕴,讲这五蕴法,五蕴法跟你的本性、跟如来藏性,一个是体,一个是相。在这个相上头,是受领纳为义。在你没有苦的受、没有乐的受、没有不苦不乐的受,就是无受的时候,很自然的时候。换句话说,没有顺境就没有苦境。无顺无逆,逆就是苦,顺就是自然的,就是乐境。当你这个体很适应,无苦无乐,没有苦相,也没有乐相。在这个中间心里头忆念当中,忆念过去,忽然想起烦恼事,那心里就不安了;想起快乐事了,随顺那个快乐妄境就产生妄心。这个是什么呢?这是心回忆有领受,产生的有苦受、有乐受。一个人在那坐着很舒服的,都很舒适的,他突然忘生了,忘生就是生起妄念,生起违境,或者生起顺境,但是自己性体没有违顺境界,这是法。你无缘无故两个手在空中这么搓,这是比喻形相,本来无有事,坐那很自然的;你两个手一搓,就生起来发热,又有光滑的柔滑的感,好比舒服感;搓搓不高兴、不舒服,现冷相,现热相,现诸相。这是形容词,我们法的本义。
我们眼耳鼻舌身对着外边的色声香味触,身对境这时候产生一种受。受就是产生一种力量了,自心跟外境,自心就是五识,这个五识是受蕴,受是领纳,领纳义。举个例来说,前头这个文中就举例说,他在那宴安,坐着很安静的,调和很顺适的,这形容我们那真如的体性不动,我们本具的那个性德很自自然然、很舒适的样子;忽然间生起妄念,妄心这一动,随着妄产生了,两手相搓,其他动作就很多了;这一动就有苦有乐。觉得很自在的,自身很自在的,这就是受,这叫乐受。觉得这一动有苦,动时候不大舒服,这是妄执的,就违缘,这是苦。动的时候也没感觉苦,也没感觉乐,非苦非乐。因为受的时候,领纳的时候,必须得外境。你这个识跟自然的境界相两个相对了,中间所产生这个就叫受。有的很愉快,这个受就是高兴的,这叫乐受。有的不愉快,那叫苦受。也没什么感觉,也没什么愉快、不愉快,这叫不苦不乐受。
这个受阴本来是虚假的,没有什么。但是一产生了思想分别,一对境的时候,它就产生问题了。这是身体上。咱们有时心里头,这个每位道友都有,或者回忆过去,或者想想未来;想到高兴的地方,思想很高兴,飘飘然了;想到你受人家责备或者不如意时候,那个接触的很不高兴,那就烦恼来了,烦恼来了就苦受,识上感觉不舒服。
这是受阴,受的五蕴就是这样子,一切诸法从妄所生。受必须得接触,领纳为义。
佛就对阿难说,阿难,是诸幻触,这种虚幻的不实的接触,空中也没有,不是从空中来的,空中本来没有。你自己身识上头感觉着触,例如你感觉着冷,就是接触外边寒流很重;你接触着感觉着很温暖,热流很重。所以摩擦所生的触都是虚妄不实的,幻化的境界。哪里来的?不从空来;两个手掌摩擦,也不手掌出,手掌也没出。所有这个苦乐受的意思。
佛问阿难,如果是这个触空中来的,触来触掌,为什么不触身呢?不应虚空选择来触,是不是虚空还选择一下子,我触你的手,不触你的身。是这样子的吗?佛这种推破的意思,往前推就是除你此身之外,外头都是空的。那这触从空中来的吗?那触要从空中来的,这个空来的触能触你手掌,也触动你全身,是这样子吗?不是这样子,空没有知觉的。那也不应当虚空有选择,我要触你的手,我不触你的身。那这我想多愚痴的人也不相信的。那这触从哪来呢?
若从掌出,应非待合,一个手就可以了,那必须等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一合了,掌就知道了。那离呢?离就没有了。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从哪里入的?入的时候要有个形相、有个痕迹。是从膀臂上入的吗?从手腕入的吗?从骨髓里头入的吗?那你的觉、你那个心能够觉知这个触的出入相,只有一个物件往来,那何又待这和合才知道呢?这讲触尘,要名为触,这就解释触的意思。
是故当知,触是受尘的虚妄,是受阴。色受,色阴、受阴,不是自然的,也非因缘的,这是讲触受。触是接触,接触你有个感受,这个感受是从空中来的吗?是从手掌出的吗?虚妄。没有生的体,生无体就叫虚;循业发现,二掌相摩,就两手相搓的时候,这叫妄;虚妄。非自然的妙真如性。这是破五尘境界的,大家依着色、受、想、行、识,破这个境界相的。我们平常都在这个里头打转转,佛就破这个。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谈说梅子,谈说我们喝的酢,那口里就酸了,口中就出水,流口水,一说一想就口水来了。思蹋悬崖,足心酸涩。假使我们想到走那个悬崖绝壁,空中悬崖绝壁,这脚杆就发酸,这是正常人的现象。想阴,这就叫想阴。虽还没吃梅子,但是一想到梅子,口就发酸了。大家都知道曹操跟东吴作战的时候,赤壁鏖兵,曹操打败了,打败了退守往许城走的时候,这个兵走在路上又饥又渴又烦躁,想水喝。哪有水?行军的路上那个时候没有水喝。曹操就想了,说:你们大家想喝水,咱们到前头有个树林叫酸梅林子,到那树林子吃酸梅就不渴了。大家一听到说梅子,口里就发酸了,都流口水,就不渴了。这就思想作怪,这就叫想阴。
当你思想想到那个事物,跟你现在的法相合了,想阴就如是。
阿难,如是酢说。我们说这个酸是从梅子生的吗?是口里入的吗?当然没有梅。从口入的?也没有从口入。人只要一动思想,这是思想产生的。
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是梅生的,梅自己说,不要待人介绍。若要从口出,自合口闻。口没听到,不是从口出,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口水不是从耳出的,从口里生的。这是一种。
佛又引一种,想踏悬崖,与说相类。只要你一想踏到悬崖时候,那个心里头,那个脚就发酢,脚心就发酸,想到悬崖那种境界。都是忆想所成的,虚妄,证明这个。
是故当知,想阴虚妄,合法了。佛说这个比喻意思,让阿难知道这就是你思想里想,没有因缘,也不是自然,这叫妄想。
说那个大水,暴流是大水,大水不论它多暴,后头的总是在后头,前浪总是在前头,后浪推前浪,绝不相差的。水流如是,暴流的波浪是相续的,前际后际,不相逾越,绝不后头跳到前头去,不可能,没有这个事。
如来藏性所有的行阴,行阴在我们法相里头讲,它叫心所法,就是思想,这个思想不停的运动叫行阴。咱们每人都如是,你那个行阴驱使你那个心,乃至你做的善业或者不善业,一切行动,行!咱们不是色、受、想、行吗?就那行阴,那个运动的意思,它摄的法最多,就是迁流不息的意思,永远不停的,那八识迁流不息的思念。第七末那,恒审思量。这个行阴属于末那,思量不停的。既不超前,也不落后。不从前头,前六识,也不从到后头的第八识,不相逾越,不相超越。但是这个行阴它有粗有细,究它的根本,潜伏的心的根本,潜伏之本,比较前受、想就细一点,就同分的生基。
咱们现在举这个都是名相,现在这个讲都是名相,到以后了;咱们这才讲到第二卷,等到第十卷都讲这个问题,到八、九、十卷,九卷、十卷就讲这个,咱们一天的生活,咱们这五蕴的行动,你把这些认识清楚了,你才能开悟。开悟的楞严是什么?把这些分析明白了,你就知道你心的活动就你那些个妄想。你坐着突然间来个念头,就是想法,或者过去的,或者未来的,或者你想到你作梦,作梦多数都是前缘,前的五蕴境界,梦中所现的有时候不是现在的,潜伏的。我们那个根的心潜伏,完了才现现行,那是根本;以前受过的,现在它浮现,就这样子。这里头造业趣向果,那个相非常微细,而且很多很多。咱们有很多作梦的时候,咱们也没看见,不但没做过,连想都没想过;那梦里头出现梦的,梦了很多奇奇怪怪相;那不是现生了,那是我们无量生的。
所以行阴,咱们讲完了受阴,讲行阴,受、想、行,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一个是离,一个是破。约空,约水,这是离,识离,这是暴流之性,这个暴流之性不因空生。暴流是指水说的,也不因水有的。暴流,不同空,也不同水。流性是指水说的。这个水性不因空才生的,这个流性不因为水才有的。不因为水,离开水,怎么叫水性呢?所以非水性,离空水。不空不离,又是即空即离,翻回来说。
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这个水从空中生的,那十方虚空全成了流水,那就流无尽了,都在流。不是从空生的。要是那样一流,大自然界全都水泡了,全都淹没了。是这样吗?不是这样子。
那就因为水有。若因水有,这个暴流性应非水。为什么?有所有相。因为水有,应该有个相。水有流动性,有流动的相,有相吗?有所有相,今应现在,现在还在流。意思就是不是水,此即非水。说暴流,暴流是水、还不是水?暴流是因为水有的吗?若因为水有,暴流之性,应非水而自性,它自己有个性。何故暴流之性是浑浊的,水性是澄清?这个暴流的时候,冲的泥沙水沫是浑浊的。但是跟水性不一样,水性是澄清的。如果是有暴流,是水性有的、还是流性有的?水性没有,流性也没有,所有二相,应明白现在;明白现在了,因水而有,暴流确实是因水而有。这是说明了行阴,色、受、想、行,这个行阴,行的阴是什么样子,这就讲的行阴的样子。受、想、行、识,讲了受了,讲了想,讲水的流性。
即非水性,暴流不是水性,因为它浑浊,不是水性。水性是澄清,浑浊没有了,才是清净的水性,那才是水的自体;有了浑浊不叫水了。行阴就是藏识,这点我们能理解。另外一种,如果在这上不理解,等到冬季了水成冰,冰是水、不是水?冰不是水。水是流动的,冰是静止的,冰是结固的;那离开水,哪里有冰?这个道理大家多思惟。冰即是水,冰化了就是水,水凝结起来就是冰;但是凝结起来的冰不是水,它是静止的,它不动的、不流了。这个问题要如是认识。
若离开空、离开水,哪还有个暴流?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水之外还有流吗?是水流。空呢?都是空的了,还有什么内外,空无外。那要离开空、离开水,那何又有显出水的体,又何是水的体?
知道佛的这些问答是显性的,假这一个比喻让阿难明白自己的清净妙心。现在你这所有用的都是虚妄的,幻化五蕴,色、受、想虚妄的,那行阴又何不是虚妄的呢?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亦非自然。
这是形容识阴,识阴就含藏义,阴就是蕴藏的,说识阴就是说我们含藏那个性体。识是指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了别为义的,能了别自分的境界。受、想、思分配在前七识。这个识,现在这个识独指第八识,第八阿赖耶识。这个文的意思,这段文的意思,指着第八识,指第八识说的。拿形容词,拿什么形容?譬如一个瓶子,频伽瓶,举瓶子,把这个瓶子的两个孔,瓶内的两个孔道给它堵死的,形容词。瓶子堵住两个孔,形容什么呢?形容着我法二执。阿赖耶识它自己本身具足两种执着,一个我执,一个法执。空,拿虚空形容着虚空分内空和外空,瓶内叫内空,瓶外叫外空。喻什么呢?那这个就形容着阿赖耶识。外空就喻藏性。藏性,性含着两种障,二障,一个我执障,一个法执障,二种执着;二种执着就把我空的真理、法空的真理给遮盖住了,人我空的真理、法空的真理给障住了,这叫二空真理。
我们起惑造了种种的业,因为起惑造了种种的业就要受报。业一定有业因,一定要受业果的,起惑造业。因为二执障,我执、法执。空也分内空、外空。瓶内的空喻那个识性,瓶外的空比喻藏性,识性跟藏性。由于我执障、法执障,法障这样子,所有障敝了二空的真理,我空、法空的真理,依着这个根本起惑造业;一定要起惑的,起惑惑绝不停,一定就造业;造了业就要感果,感果就要受报。
瓶擎着是空行,把它藏性里头隐在身中而成为识性,藏性跟识性实际上是一个,没有隔;但是藏性不是识性,由阿赖耶识发生的是藏,发诸于六识就叫识性。因此就讲出来了内空、外空。本来有没有什么内空、外空,因为执着,识性和藏性,识性本来一性,分成两个了,由执着分成两个。比喻瓶擎空,这个形容什么呢?轮回六道受苦。在苦中又来起业修行,迷位舍身受苦,轮回六道;就是三界之内的一切众生,依着善恶不动(禅定)而受的业苦。业苦,因为造了业了,造了身口意三业要受苦了。这个苦,苦中有乐,苦、乐等报,受苦当中的三业有苦有乐,有受苦,也有善业。但是总的合起来,八识是它的总报主,随业受生,就是随业受报;八识就是报主,受报的主人。业报身,我们平常这个业报身就把它形容为瓶子,瓶内是空的,是识性,这个识性因为造惑了起了业了,把你那个原来的藏性又转成了识性,随着识性所牵引的;识性,你造业就受报了;受报,它牵引你,牵引你到什么地方去呢?六道轮回,那随业了,看你是哪一业。地狱、饿鬼、畜生这三道造的业最重的,天、人、修罗这三道咱们所谓的三善道,地狱、饿鬼、畜生是三恶道。
这个是形容词,解释当中这样解释。你那个识性里头它是有局限性的,不是普遍性的,地、水、火、风这些个的影响,识性你就被这地、水、火、风把你局限住了。这是形容词,冷暖湿滑、地水火风,地是不动的窒碍性,水是流动性,火是热性,风是动性。所以这个千里远饷喻佛道长远的意思,说我们修行的趣行,我们修行的趣向,怎么样起修呢?信,信三宝了,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向如来果。所以修行就很多法门了,四加行、十地、十二因缘,等觉诸位,就像那个千里迢迢的路程一样。他国就是形容常寂光土。瓶子还有两孔,两孔就喻我执、法执。证得人我空,人我空就是人我执没有了,证得人空;证得法空,法执没有了。全部的佛教转八识成四智,咱们上来所说这些话,就是佛所说的一切法,整个的佛教的过程。
识阴,这个念蕴,不是阴阳的阴,念蕴,识阴。蕴者是含藏之义,譬如五蕴,五蕴是含藏,含藏无量诸法。识阴当知,若与法合,那个瓶子就喻我们所造的业,瓶就跟我们相合。识阴当知。
这个你应当知道虚空是什么样子,虚空是哪方来的?还到哪方去?就是我们说成了佛地,佛成佛了,到了佛地没有污染的,佛那个识叫无垢识,是哪里来的?是从凡夫同居土带来的吗?还是此方入的吗?不是到佛地无漏身的身中,这个识性是周遍的。只是说这识性,这个识性是周遍的,没有来去,也没有出入,随着因缘而异称。在佛的这是识叫如来藏性,在众生这个识叫遍计执、依他起,那就种种的随缘而不同了。这个识性变成藏性,在如来名为藏性,在众生名为识性。这些个文字上头你没办法入,你得思惟修,从那个名相显那个道理,把它跟你身心结合起来。同时佛又把这个比喻跟法合。
如果这个瓶子装了空,那么空就被瓶带去了,虚空就应该减少,有一部分被瓶子收摄了。没有这样子,你装一瓶子空去,彼空中并没减少一个瓶空,不是这样子。如果在别地方擎来这个瓶,那瓶的虚空到此处放出来,那此处虚空就该多。虚空不会的了,这个道理大家都会都很明了的,谁都懂得。若把本瓶既贮空去了,这装了一瓶空中走了,那我们这个地方虚空就应当少一瓶的虚空,是这样的吗?不是这样的。
若在别的地方装了一瓶虚空,到这个地方,到此地把那瓶子孔打开,把瓶子倒出来,那应该见空出。你把瓶子打开有空出来吗?空非形相的。既不从彼方来,也不从此方入,若有出入还什么叫虚空?这个说故事,不是随便加这么个虚空来说它,做什么?形容法的,现在与法合,说完空与法合。
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我们讲五蕴色受想行识,讲识阴,佛先说比喻而后才说法的。识阴是虚妄的,五蕴的识阴,蕴是蕴藏,蕴藏一切识。识阴没有个此来彼去,形容词,就像虚空一样,虚空拿瓶子能装走。此地被瓶子装走了一个虚空,这此地虚空减少了吗?到他地把那瓶子倒出来,他地虚空增加了吗?虚空本来没来去。我们的识阴是虚妄的,就像瓶子装虚空一样,我们的识阴是虚妄的,没有实体的。识有什么实体吗?即非因缘,也非自然。我们那个识不是因缘生的,也不是自然生的。
五蕴说到这说完了,五蕴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有实体的、是没实体的?没有五蕴。没有五蕴,说五蕴,因为五蕴即是如来藏性,因为没实体故,虚妄不实的。既然虚妄不实的,有什么贪恋吗?有什么执着吗?咱们这整个的身心,色受想行识就是五蕴之体。这个道理我想我们诸位道友都明白了,以前我们每天所学的,我们每天所做的,你入了佛门之后,从你落发那天开始起,你就跟五蕴渐渐就断绝,色受想行识,你这个色身第一个就起变化,第一个落发,乃至衣服、形象全变了,不是这样子。
五蕴一切虚幻不实是假的,根本没有,缘影!这破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具足所承认的,先从身体来说、来破除。就是我们这个色身五蕴合成的,五蕴不存在了,所以这肉体是假的、是变化的、是坏的,所以会死亡的,不是真实的,就破除我们的身见,不要执着这个肉体。一个是让我们心不随物转,这说如来藏心,我们的心不被肉体转,心能转境,让我们心转肉体;心被境转,那就堕落了,凡夫六道都堕落了。心能转境就是如来,如来就是你渐渐的就能成佛了;心能转境即同如来,心被境转就是凡夫。这讲完了虚妄不实的身,完了下头讲六入。
印度话叫钵罗吠奢,钵罗吠奢翻我们中国的华言叫入,就是入,钵罗吠奢就是一个入字,或者叫处;或者叫入,或者叫处,咱们有时候说六处,有时候说六入。六入没有体的,本体是什么?如来藏。六入从什么起的?从如来藏起的,叫妙真如性。这是定义,六入即是如来藏性。藏者就含藏之义,含藏什么?含藏如来。你从六入,你要明白了之后,你开悟了,可以开悟入佛的境界,乃至入菩萨境界。
这个六入六处是色心开与合,就是色跟心开合,解释这个开合的问题。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入于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入字怎么讲?就是根入于尘,根接触尘才叫入。因为六入把你六根吸摄到六尘里头去了,所以为什么又翻处。色心开合这是楞严经的特点,其他的经没有,佛没这样说,其他经没有。是这个楞严经以这个根,六根,六尘,根入于尘才说入。什么叫入?能入的是根,所入的是尘;入的尘,尘无处;能入的根,跟无境;无根无境,无入无处,这样来讲能入所入。在这个意义上头,你多思惟,明白了,开悟了。
所以说开悟的楞严,就是你要在六入当中,六入即是如来藏性,就是妙真如性。六入是没有体的,根入于尘,眼根入于色尘,眼见色,耳闻声,耳根是闻性,闻性入于声尘,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入六尘来观尘,转变为尘。根是什么?是指着根本说的。根本是什么?如来藏,一切法皆如来藏而起的,依之而起。现在学六入的,怎么样产生六入的枝末?怎么样为六入的根本?原来的如来藏,本有的如来藏性不变的,就是人人本具的如来本体不变的;但是真如随缘产生妙有了,遍于法界了。藏就是含藏之义,含藏一切什么?咱们说的世间法、出世间法、一切善功德,都在如来藏里头。妙真如性,如来藏的体就是妙真如性,这个体性既是事也是理。六入本来全妄,全妄即是全真。不妄了,六妄不妄了,就是全真了。六入本身没有,就是法入于尘,就是这样子,所以叫入。因为它不舍一切法,所以叫妙,叫妙法,不舍一切法叫妙法。一切法皆真,没有一法不真!哪里还有虚妄?没有。
这个是举色,还是从色声香味触法,跟前头讲六尘一样,这一个一个讲的。瞪目发劳,你的眼睛它进入一个虚妄的境界,这叫瞪目发劳。眼阴无故的看什么定而不转变,目瞪发劳,那叫劳的现相。劳就是病态。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无论能和所,能是见,是目,所是入于尘。入是根入于尘,尘摄于根,尘被根所摄了。但是你看什么思惟什么久了,久而不动,那就叫劳相,瞪目发劳。眼睛看什么看久了,看久就起空华了,起变化了。但是这个怎么来的呢?都见来的。你不见,哪有这些相呢?这个问题下回再解释吧!今天就讲到这里。
附:《楞严咒》
第一会(零零壹..壹叁柒)
南无萨怛他.苏伽多耶.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写。萨怛他.佛陀俱胝瑟尼钐。南无萨婆.勃陀勃地.萨跢鞞弊。南无萨多南.三藐三菩陀.俱知喃。娑舍啰婆迦.僧伽喃。南无卢鸡阿罗汉哆喃。南无苏卢多波那喃。南无娑羯唎陀伽弥喃。南无卢鸡三藐伽哆喃。三藐伽波啰.底波多那喃。南无提婆离瑟赧。南无悉陀耶.毗地耶.陀啰离瑟赧。舍波奴.揭啰诃.娑诃娑啰摩他喃。南无跋啰诃摩尼。南无因陀啰耶。南无婆伽婆帝。嚧陀啰耶。乌摩般帝。娑醯夜耶。南无婆伽婆帝。那啰野拏耶。盘遮摩诃.三慕陀啰。南无悉羯唎多耶。南无婆伽婆帝。摩诃迦啰耶。地唎般剌那伽啰。毗陀啰.波拏迦啰耶。阿地目帝。尸摩舍那泥.婆悉泥。摩怛唎伽拏。南无悉羯唎多耶。南无婆伽婆帝。多他伽跢俱啰耶。南无般头摩.俱啰耶。南无跋阇啰.俱啰耶。南无摩尼俱啰耶。南无伽阇俱啰耶。南无婆伽婆帝。帝唎茶.输啰西那。波啰诃啰拏啰阇耶。跢他伽多耶。南无婆伽婆帝。南无阿弥多婆耶。跢他伽多耶。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耶。南无婆伽婆帝。阿刍鞞耶。跢他伽多耶。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耶。南无婆伽婆帝。鞞沙阇耶俱卢吠柱唎耶。般啰婆啰阇耶。跢他伽多耶。南无婆伽婆帝。三补师毖多。萨怜捺啰.剌阇耶。跢他伽多耶。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耶。南无婆伽婆帝。舍鸡野.母那曳。跢他伽多耶。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耶。南无婆伽婆帝。剌怛那.鸡都啰阇耶。跢他伽多耶。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耶。帝瓢.南无萨羯唎多。翳昙婆伽婆多。萨怛他.伽都瑟尼钐。萨怛多.般怛嚂。南无阿婆啰视耽。般啰帝扬歧啰。萨啰婆部多.揭啰诃。尼揭啰诃.羯迦啰诃尼。跋啰毖地耶.叱陀你。阿迦啰密唎柱。般唎怛啰耶.儜揭唎。萨啰婆.盘陀那.目叉尼。萨啰婆.突瑟咤。突悉乏.般那你伐啰尼。赭都啰失帝南。羯啰诃.娑诃萨啰若阇。毗多崩.娑那羯唎。阿瑟咤冰舍帝南。那叉剎怛啰若阇。波啰萨陀那羯唎。阿瑟咤南。摩诃揭啰诃若阇。毗多崩.萨那羯唎。萨婆舍都嚧你婆啰若阇。呼蓝突悉乏.难遮那舍尼。毖沙舍.悉怛啰。阿吉尼.乌陀迦啰若阇。阿般啰视多具啰。摩诃般啰战持。摩诃迭多。摩诃帝阇。摩诃税多阇婆啰。摩诃跋啰盘陀啰婆悉你。阿唎耶多啰。毗唎俱知。誓婆毗阇耶。跋阇啰.摩礼底。毗舍嚧多。勃腾罔迦。跋阇啰.制喝那阿遮。摩啰制婆.般啰质多。跋阇啰擅持。毗舍啰遮。扇多舍.鞞提婆.补视多。苏摩嚧波。摩诃税多。阿唎耶多啰。摩诃婆啰阿般啰。跋阇啰.商揭啰制婆。跋阇啰俱摩唎。俱蓝陀唎。跋阇啰.喝萨多遮。毗地耶.干遮那.摩唎迦。啒苏母.婆羯啰多那。鞞嚧遮那俱唎耶。夜啰菟瑟尼钐。毗折蓝婆.摩尼遮。跋阇啰.迦那迦波啰婆。嚧阇那跋阇啰.顿稚遮。税多遮.迦摩啰。剎奢尸.波啰婆。翳帝夷帝。母陀啰羯拏。娑鞞啰忏。掘梵都。印兔那.么么写。
第二会(零叁捌..壹捌柒)
乌昕。唎瑟揭拏。般剌舍悉多。萨怛他.伽都瑟尼钐。虎昕。都卢雍。瞻婆那。虎昕。都卢雍。悉耽婆那。虎昕。都卢雍。波啰瑟地耶.三般叉.拏羯啰。虎昕。都卢雍。萨婆药叉.喝啰剎娑。揭啰诃若阇。毗腾崩.萨那羯啰。虎昕。都卢雍。者都啰.尸底南。揭啰诃.娑诃萨啰南。毗腾崩.萨那啰。虎昕。都卢雍。啰叉。婆伽梵。萨怛他.伽都瑟尼钐。波啰点阇吉唎。摩诃娑诃萨啰。勃树娑诃萨啰.室唎沙。俱知娑诃萨泥帝篱。阿弊提视婆唎多。咤咤罂迦。摩诃跋阇嚧陀啰。帝唎菩婆那。曼茶啰。乌昕。娑悉帝薄婆都。么么。印兔那么么写。
第三会(壹柒玖..贰柒贰)
啰阇婆夜。主啰跋夜。阿祇尼婆夜。乌陀迦婆夜。毗沙婆夜。舍萨多啰婆夜。婆啰斫羯啰婆夜。突瑟叉婆夜。阿舍你婆夜。阿迦啰.密唎柱婆夜。陀啰尼部弥剑.波伽波陀婆夜。乌啰迦婆多婆夜。剌阇坛茶婆夜。那伽婆夜。毗条怛婆夜。苏波啰拏婆夜。药叉揭啰诃。啰叉私.揭啰诃。毕唎多.揭啰诃。毗舍遮.揭啰诃。部多揭啰诃。鸠盘茶.揭啰诃。补单那.揭啰诃。迦咤补单那.揭啰诃。悉干度.揭啰诃。阿播悉摩啰.揭啰诃。乌檀摩陀.揭啰诃。车夜揭啰诃。醯唎婆帝.揭啰诃。社多诃唎南。揭婆诃唎南。嚧地啰.诃唎南。忙娑诃唎南。谜陀诃唎南。摩阇诃唎南。阇多诃唎女。视比多诃唎南。毗多诃唎南。婆多诃唎南。阿输遮诃唎女。质多诃唎女。帝钐萨鞞钐。萨婆揭啰诃南。毗陀耶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波唎跋啰者迦.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茶演尼.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摩诃般输般怛夜。嚧陀啰.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那啰夜拏.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怛埵伽嚧茶西.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摩诃迦啰.摩怛唎伽拏.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迦波唎迦.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阇夜羯啰.摩度羯啰。萨婆啰他娑达那.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赭咄啰.婆耆你.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毗唎羊.讫唎知。难陀鸡沙啰.伽拏般帝。索醯夜.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那揭那.舍啰婆拏.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阿罗汉.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毗多啰伽.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跋阇啰波你。具醯夜.具醯夜。迦地般帝.讫唎担。毗陀夜阇.嗔陀夜弥。鸡啰夜弥。啰叉罔。婆伽梵。印兔那.么么写。
第四会(贰柒叁..叁叁贰)
婆伽梵。萨怛多.般怛啰。南无粹都帝。阿悉多.那啰剌迦。波啰婆.悉普咤。毗迦萨怛多.钵帝唎。什佛啰.什佛啰。陀啰陀啰。频陀啰.频陀啰.嗔陀嗔陀。虎昕。虎昕。泮咤。泮咤泮咤泮咤泮咤。娑诃。醯醯泮。阿牟迦耶泮。阿波啰.提诃多泮。婆啰波啰陀泮。阿素啰.毗陀啰.波迦泮。萨婆提鞞弊泮。萨婆那伽弊泮。萨婆药叉弊泮。萨婆干闼婆弊泮。萨婆补丹那弊泮。迦咤补丹那弊泮。萨婆突狼枳帝弊泮。萨婆突涩比犁.讫瑟帝弊泮。萨婆什婆利弊泮。萨婆阿播悉么犂弊泮。萨婆舍啰婆拏弊泮。萨婆地帝鸡弊泮。萨婆怛摩陀继弊泮。萨婆毗陀耶.啰誓遮犂弊泮。阇夜羯啰.摩度羯啰。萨婆啰他娑陀鸡弊泮。毗地夜.遮唎弊泮。者都啰.缚耆你弊泮。跋阇啰.俱摩唎。毗陀夜.啰誓弊泮。摩诃波啰丁羊.乂耆唎弊泮。跋阇啰.商羯啰夜。波啰丈耆.啰阇耶泮。摩诃迦啰夜。摩诃末怛唎迦拏。南无娑羯唎多夜泮。毖瑟拏婢曳泮。勃啰诃牟尼曳泮。阿耆尼曳泮。摩诃羯唎曳泮。羯啰檀迟曳泮。蔑怛唎曳泮。唠怛唎曳泮。遮文茶曳泮。羯逻啰怛唎曳泮。迦般唎曳泮。阿地目质多.迦尸摩舍那。婆私你曳泮。演吉质。萨埵婆写。么么印兔那么么写。
第五会(叁叁叁..肆贰柒)
突瑟咤质多。阿末怛唎质多。乌阇诃啰。伽婆诃啰。嚧地啰诃啰。婆娑诃啰。摩阇诃啰。阇多诃啰。视毖多诃啰。跋略夜诃啰。干陀诃啰。布史波诃啰。颇啰诃啰。婆写诃啰。般波质多。突瑟咤质多。唠陀啰质多。药叉揭啰诃。啰剎娑.揭啰诃。闭篱多.揭啰诃。毗舍遮.揭啰诃。部多揭啰诃。鸠盘茶.揭啰诃。悉干陀.揭啰诃。乌怛摩陀.揭啰诃。车夜揭啰诃。阿播萨摩啰.揭啰诃。宅袪革.茶耆尼.揭啰诃。唎佛帝.揭啰诃。阇弥迦.揭啰诃。舍俱尼.揭啰诃。姥陀啰难地迦.揭啰诃。阿蓝婆.揭啰诃。干度波尼.揭啰诃。什伐啰.堙迦醯迦。坠帝药迦。怛篱帝药迦。者突托迦。尼提什伐啰.毖钐摩.什伐啰。薄底迦。鼻底迦。室隶瑟密迦。娑你般帝迦。萨婆什伐啰。室嚧吉帝。末陀鞞达嚧制剑。阿绮嚧钳。目佉嚧钳。羯唎突嚧钳。揭啰诃.羯蓝。羯拏输蓝。惮多输蓝。迄唎夜输蓝。末么输蓝。跋唎室婆输蓝。毖栗瑟咤输蓝。乌陀啰输蓝。羯知输蓝。跋悉帝输蓝。邬嚧输蓝。常伽输蓝。喝悉多输蓝。跋陀输蓝。娑房盎伽.般啰丈伽输蓝。部多毖哆茶。茶耆尼.什婆啰。陀突嚧迦.建咄嚧吉知.婆路多毗。萨般嚧诃凌伽。输沙怛啰娑那羯啰。毗沙喻迦。阿耆尼.乌陀迦。末啰鞞啰建跢啰。阿迦啰密唎咄.怛敛部迦。地栗剌咤。毖唎瑟质迦。萨婆那俱啰。肆引伽弊.揭啰唎药叉.怛啰刍。末啰视.吠帝钐.娑鞞钐。悉怛多.钵怛啰。摩诃跋阇嚧瑟尼钐。摩诃般赖丈耆蓝。夜波突陀.舍喻阇那。辫怛篱拏。毗陀耶.盘昙迦嚧弥。帝殊.盘昙迦嚧弥。般啰毘陀.盘昙迦嚧弥。哆侄他。唵。阿那篱。毗舍提。鞞啰跋阇啰陀唎。盘陀盘陀你。跋阇啰.谤尼泮。虎昕都嚧瓮泮。莎婆诃。
顶礼宝师父上梦下参大和尚!
顶礼宝师父上梦下参大和尚!
顶礼宝师父上梦下参大和尚!
梦老开示:不能断荤是有业牵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