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眼表病 > 患病保健

学习郭继承老师讲解了凡四训之改过之法

疫情期间,为响应国家号召,我们渤海紫信的家人们在家抗击疫情依然坚持线上观看并学习传统文化,继上次学习了郭继承老师的《了凡四训-之立命之学》后,今日我们再学《了凡四训之改过之法》。

在视频中,袁了凡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告诉大家一个人改过,如果能具备羞耻心、敬畏心、勇猛心这三种心,那么就能有过立刻改了,就像春天的薄冰,碰到太阳光一样,还怕不融化吗?但要改过,有三种方法。一种是从事实上改,一种是从道理上改,一种是从心念上改。因为用这三种不同的功夫,所以得到的效验,也自然不会一样。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渤海紫信的家人们,他们在学习了《了凡四训之改过之法》后,有了怎样的感悟。

1、观后感——井奎

人既然不是生下来就是圣人,那里能没有过失呢?孔子说:过则勿惮改。只要有了过失,就不可以怕改.人若是要得福,要远离灾祸;在没有讲到做善事前,先要把自己的过失改掉。一个人改过,要具备羞耻心,敬畏心,勇猛心这三种心但要改过,有三种方法。一种是从事实上改,一种是从道理上改,一种是从心念上改。因为用这三种不同的功夫,所以得到的效验,也自然不会一样。改过同时也需要从内心发愿,也要有助力,明里头,要有益友来提醒。。暗里头,要有鬼神做证明。还要一心一意虔诚的忏悔。我们都是平凡人,过失罪恶了满身都是,认识到错误之后要从内心改过,奋发向上,把旧的种种过失一齐改掉进而开辟一条新的人生大道。

2、观后感——谷磊族

有幸学习到《了凡四训》改过之法,非常荣幸,从学习中也体悟到了许多以前没有的东西,大有裨益,下面我来分享一下我的感悟。

生于世间,人谁无过,有过不怕,怕的是不知悔改。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要发耻心。羞耻之心于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做错了事不自知,一点也不觉得可耻,那么他就不会改过,过不改又何来的进步?第二、要发畏心。所谓“畏心”就是要有恐惧的心理,不要以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没人知道的,人们常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地神明时刻都在注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不要存有侥幸的心理,以为自己所做的不过是件小的错事,上天会原谅你的。要知道,神明无处不在,它会依照人们所犯错误的轻重而给予不用的惩罚。因此,做人、做事一定要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第三、须发勇心。很多时候,人们不是不知道自己错了,而是没有改错的勇气,甚至徘徊在改与不改之间难以抉择。面对这种情况,一定要勇敢而果断,无论过错大小,都要尽力改之。

对于先生的教导,我们不仅要熟记于心,更要时时检讨自己,有错必改,不可在错时加以掩饰,这样不仅会折损我们自己的福德,对子孙后代也会有极坏的影响。所以,要谨记,要力行,让圣贤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3、观后感——王冬

了凡先生在第二篇章中主要讲的是改正错误的方法有哪些以及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人生。

首先在做善事之前,先要把自己身上的问题改掉,改过的方法有三个,第一要有“羞耻心”,懂得这个“耻”字才会从心底想把自己的错误改掉。第二要有“敬畏心”,敬畏这世间的一切,到什么时候都知道自己是谁,这样才不会为自己带来祸端。第三要有“一直向前的勇猛之心”,要下最大的决心当下就改,不犹豫不延迟。具备以上三种心那么就能有过立刻改了。

其次是改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并且以公款吃喝为例论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第一种层次仅仅是从表面上改变,其实我们大多数人犯了错误之后往往都只是存在表面上的改过。第二种层次就是从理解道理的角度出发,道理明白了,错误自然就改正了。第三种层次是从心上改,即“过有千端,惟心所造,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意思是说因为人们有不正当的思想所以这些思想才会发展成千万种过错,一个人如果能净化自己的思想就不会玷污自己的心灵,自然就不会犯错误。这是了凡先生论述改过的最高境界。

最后改过最好的方法是修心,修心可以使心立刻清净,之所以犯错误,都是因为心上动了坏念头的缘故,能修心,就是在心里刚要动坏念头的时候就把它扼杀在摇篮之中了。改过的结果就是避灾避祸,不改过,修的善也会大打折扣,积的善和福也会漏掉,所以先改过,再积善。今后要心存善念,多行善事,找回我们本该拥有的赤子之心。

4、观后感——解雯遴

今天所学的是《了凡四训》的第二篇,改过之法。告诉我们要发三种心,第一是发耻心,第二是发畏心,第三是发勇心。

羞耻心,是对自己的错误,对自己的不足,要有羞耻心,当有了羞耻心就有了超越自己弱点的意识,和要改变自己的动力。

敬畏心,是告诉我们要对大自然、对天地、对人类都要有敬畏心。当每个人都有了敬畏心,都有了底线,就不会胡作非为,才有操守。敬畏心特别重要,是减少天灾人祸的根源,此时的疫情就是人类对动物没有敬畏,吃野味而导致的病毒传染的人类,也是给人类敲响的警钟。

发勇心,是下定决心说改就该,不能迟疑,不能等待。孔子曰“过则勿惮改”,是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拍有过,有过改了就改。要观察自己起心动念,错误的念头一起马上改正。

视频里还告诉了我们,改自己身上的三种方法。1.事上改2.理上改3.心地上改。将三种方法运用好,就不会存在改不了的问题。当改掉自己存在的问题时,其实就是在改变自己的命运。

要知道不该做的事情不要做,该做的事情一定做。正所谓,种如是因得如是果,不怕有过错,要过则勿惮改。知行合一,人人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5、观后感——孟海云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有做错事的时候,问题在于,自己能不能意识到错误,当别人给指出时能不能用平常心接受。

《了凡四训》中提到“改过之法”有三心,即: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至于改过的方法,我能够从事理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是却很难从心上改正。看了今天的视频,觉得自己存在的问题太多太多,不起心动念,才能够避免种下恶因。的确,当人的想法专心于善时,就不会有恶的念头涌入。

改过是人生头一等大事,因为过改了,命才能改。但是改过也是人生最难的事,这时蕾姐发了视频,持续学习,学习不会做的事,学习不愿做的事,脱离舒适区,刻意学习、练习,练习着把自己的格局变大。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修行,修的是一颗心,修的是一颗不污不垢,淡看浮华的平淡、平和、宁静之心。

借用电影《无问东西》里的话:看到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

6、观后感——孙睿阳

今天学习的内容是《了凡四训》中的改过之法,“改过之法”顾名思义就是不仅要积极行善,还要知非改过。

在改过之法的开篇中说的是,在春秋时期,士大夫们通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就可以判断出这个人近期是有喜事发生还是祸事发生。这便是源自一个人的发心,一个人的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后便会体现在一个人的行为上,也是预测他们福祸的依据。最近的疫情中,韩红基金会起了很大的作用,看到韩红便想起了之前看过的关于她的一篇报道,多年前韩红出过一场危及生命的车祸,她自己说,之所以还活下来是因为自己之前做了七年的慈善。这便是行善积德带给她的益处。一个人的内心有多无私,有多超越小我的自私、偏见、狭隘,他的能量就有多大。

再接下来,了凡先生说,改过要有三心,“羞耻之心、敬畏之心、发勇心”。在这之中,“敬畏之心”令我最为深刻,这次举国轰动的新型冠性肺炎正是人们对于大自然没有敬畏之心,肆无忌惮的捕杀野生动物,将他们做成所谓的“美味”,所谓天灾,其实都是建立在人祸之上的,如果不是人们这样的破坏生态,毁灭自然,何会迎来这场将人们困至家中,全国经济严重停滞的灾祸。希望人们在这场灾祸中,可以深刻的反省自己,与自然和平相处,心存敬畏、心存善念,善待一花一草、善待生态。

在最后说的是,梦见种种胜事,这其实就是内心的很多污点改掉,很多自己的罪业消灭掉,但是千万不应骄傲,不能窃喜,觉得自己已经没有问题了。每个人身上还是会有粗鄙之气,我们还是应该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改正,提升自己的能量,增强自己的气场。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每天我们都应该主动的反省自己的行为,不仅从事上改,更要从理上改,从心上改。

7、观后感——许鹏

改过之法”顾名思义,就是不仅要积极为善,而且还要知错改过。正如孟子所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如果现在想要得到福泽避开祸患,先别说做什么好事,先从改变错误开始。将改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第一种层次仅仅是从表面上改变,即把毛病找出来一样样地改。第二种层次就是从理解道理的角度出发,道理明白了,过错自然就会消除,正如此所说“其馀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第三是从心上改,即“过有千端,惟心所造,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意思是说因为人们有不正当的思想所以这些思想才会发展成千万种过错,一个人如果能净化自己的思想使之充满心间,那么其他不正当的思想就不会玷污自己的心灵,自然就不会犯错误。

8、观后感——张金英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重要的是知错要纠。明知有错,却执迷不悟,害人又害己,以致最终铸成大错,到那时悔之晚矣。而那些先贤圣人者,之所以那样得到众人的推崇敬仰,流芳百世,也是有常常做自检自省这样的日常功课,所以古训言:“吾日三省吾身”这样的话,在我们的人生修行当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了凡讲改过者须具三心,则有过思改,诚哉斯言,听来大有裨益,茅塞顿开。首先要发“羞耻心”,所谓知耻而后勇,因为了解这个耻字,才会把自己的过失错误能尽量的改正过来。然后要发“畏心”,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不要自欺欺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每个人都盼望着有个完美的因果,所以更要及时纠错,即便这其中有人坏事做尽了,但只要你有悔过之心,秉持善念,乐于行善,那么你定也会有一个好结果的。最后要发“勇心”,知道耻辱了,就要怀有一颗一直向前的勇猛心,知错即改,毫不犹豫。以“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为行事准则,从小事从点滴做起,勇敢担负起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昂首挺胸做人,自然会得到好的福报。一个人改过,能具备以上三心,自然春风化雨,滋养万物,和谐与自然界的关系,越来越顺,越来越好的。一切从改心开始。心病须心药治,因为过有千端,唯心所造,而我心未动,何来烦忧。所以要治心,纵然改过之路可能荆棘密布,但心里清净,又何患之有呢。

《了凡四训》这本书,读起来是需要慢工出细活的。咋一看味同嚼蜡,平淡无味,读上三四遍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真谓妙处恒生,让你手舞足蹈,拍案叫绝了。处在这稍显浮躁的时代,读本这样的书,会解决你生命之中基本问题的。

9、观后感——张蕾

今天继续学习郭继承老师讲解的《了凡四训》第二篇章——改过之法。“改过之法”顾名思义,就是不仅要积极为善,而且还要知非改过。正如孟子所说“人恒过,然后能改。”袁黄先生将改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并且论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第一种层次仅仅是从表面上改变,即把毛病找出来一样样地改。第二种层次就是从理解道理的角度出发,道理明白了,过错自然就会消除。第三是从心上改,即“过有千端,惟心所造,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意思是说因为人们有不正当的思想所以这些思想才会发展成千万种过错,一个人如果能净化自己的思想使之充满心间,那么其他不正当的思想就不会玷污自己的心灵,自然就不会犯错误。这是袁黄先生论述改过的最高境界。

正如现在的我们,生怕别人知道自己的缺点,极力掩饰和辩解,想让别人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但是,这一部分也是裹足不前的表现,正视自身的缺点和错误,努力改正并适时自我检查,这才是正确的行为变现。

10、观后感——李博

看了郭继成老实的视频,我明白了做人要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没有这颗心,改过只是在违心做事,有了这颗心,才会打心里盼着大家好,才会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

11、观后感——孙晴

你对一个人很讨厌,甚至厌恶之至,痛恨至极,就是因为他身上的毛病伤害你了,这是你看别人。拿别人看你呢,是不是也是这样,这不就是灾祸了吗?

但是即便知道自己毛病的人,想真正改掉也是很难得。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因习二字。因是因果的因,是种子。习是积习,是长期养成的习惯,譬如抽烟,不抽他难受,那个长期养成的习惯促使他去抽,即使他自己心里知道抽烟不好,不想抽。

别人犯了一个很明显的错误,就怕你说,但你就是不说。既然他已经知道错了,你不说他,他可能永远都会记住,以后再也不犯。当然帮人改过还有很多方法,但有一条原则要注意,改过不容易,对别人不可随便做。对自己都要非常用心,更别说别人了。

一定知错就改,这样的话不会伤害别人也不会伤害自己。

12、观后感——苑朋

了凡先生有云:“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意思就是我们都是寻常之人,平日所犯错误多不可计,可不少人在总结往事时,常常看不到自己的错误,这不过是因为太过大意粗心、目光短浅的缘故。所以,我们必须对自己有一个清醒和正确的认识,正如《论语.学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对此的理解是,每天要多次反省反思自己,内心淡定从容,不为外利所动,为人处世,从善如流,不失真我。遇到德才兼备之人,以其为榜样,坚定信念,保持能量,尽力追赶。我以前听老人们说古代寺庙里描绘壁画的僧人,从日出画到日落,即使在黑夜也会手持蜡烛继续工作,他们用尽一生,立定心意,就做这一件事。而我们面对当下纷繁复杂、物欲横流的时代,仅做到“洁身自好”这一件事就需要莫大的秉性与定力,为什么我们常说要远离负能量的人、亲近具有正能量的人呢?因为人与人之间各自内在的能量是会传递并相互影响的,正能量的人自有他们乐观、阳光、积极向上的磁场,而他们所拥有的也必是他们应得的。这就是书中云谷禅师“世间享千金产物,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之意所在。因此,我们势必要定心定意、拓开心量、见贤思齐,如此这般,何愁不能超越“命数、定数”。

13、观后感——王啸朋

人于其过,贵在能知,如若自己有无边过错还不能了知,那么,何谈改过?能惊醒觉知自己的过错,则过易改,罪易消。《了凡四训》第二篇告诉我们“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我们谁都想要“获福远祸”。

了凡先生在此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第一、要发耻心。羞耻之心于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做错了事不自知,一点也不觉得可耻,那么他就不会改过,过不改又何来的进步?第二、要发畏心。所谓“畏心”就是要有恐惧的心理,不要以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没人知道的,人们常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地神明时刻都在注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不要存有侥幸的心理,以为自己所做的不过是件小的错事,上天会原谅你的。要知道,神明无处不在,它会依照人们所犯错误的轻重而给予不用的惩罚。因此,做人、做事一定要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第三、须发勇心。很多时候,人们不是不知道自己错了,而是没有改错的勇气,甚至徘徊在改与不改之间难以抉择。面对这种情况,一定要勇敢而果断,无论过错大小,都要尽力改之。

以上是了凡先生在改过方面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教导,我们不仅要熟记于心,更要时时检讨自己,有错必改,不可在错时加以掩饰,这样不仅会折损我们自己的福德,对子孙后代也会有极坏的影响。所以,要谨记,要力行,让圣贤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14、观后感——郑晓梦

自从学习了《了凡四训》之改过之法,我深有感触:明白要想改命需要先做到三心:一心:发耻心,即知羞耻,做未做之事,承认错误、弱点,不怕错起,就怕觉悟慢,改过自新,福气将至;二心:发畏心,即知敬畏,对自然,对天地,对社会都要有责任,底线,畏天命,上天有好生之德,厚德载物,福吉恶灾;三心:发勇心,即知勇敢,改正错误不退缩,错必改言必行,做个真诚之人,命运随之而来。要做到长读圣贤书,生浩然之气,一心为善,正善向前,遵循自然规律,厚道谦虚,这样福气自然来,命运随之动。

15、观后感——贾伟

通过看视频我读懂了,人生下来就像一张白纸。我想用一生在这张纸上画一幅美好的画,画上有你有我,白云飘过,山涧溪流,林深处有人家,远处夕阳斜下。我小心翼翼地画着,无与伦比地珍惜着,可还是手一抖滴上了一块墨。我慌了,我拼命地想遮掩这个污点,想擦除这块痕迹。可是污点越遮越大,痕迹越擦越深。悲观了,我想撕了这张画,可想想我只有这一张纸和剩下不多的墨了呀!等待、无助、彷徨,任时间渐渐风干了我对美好的向往,留下那只无处着落的笔。

16、观后感——张复兴

观《了凡四训》详解之改过之法有感:

1、要改过一定要有三心:一是要有廉耻之心,二是要有敬畏之心,三是要有勇敢之心。

2、改过之法有三:一是在做事上改,二是在道理上改,三是从心地上去改,面对诱惑不要动心,要有正念现前。

17、读后感——吕俊智

一个人如何才能改过,了凡先生告诉我们三个心:一,知耻心,当一个人有了知耻心,那么改过就不难了。二,发畏心,凡是作恶的人,大多没有畏心,他们不怕国家的法律,不畏惧社会的谴责,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僚们,他们把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信任抛在脑后,他们不知耻,也无畏惧之心。前面两条是改过的前提,最后一点,改过的勇心。勇于改正错误,战胜自己的勇猛之心。我们要改过,就要反省,反省自己身上还有那些不足,然后逐一去改,这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古语说,“江山易改本性南移”,要将一个人维持了几十年的习惯改变,这确实是需要勇气的,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如不是经历了大的挫折和打击,人是不会轻易地改变自己的习惯的,人的习性就像是动物的保护色,突然要改变,人是会缺乏安全感的,习惯的养成,就是要靠重复,不断的重复,一点一滴的去改变,日积月累就会真正的改变。

我们做事情,要多考虑别人的感受,体恤别人的疾苦,凡是要换位思考,这里给大家讲个小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年轻人,脾气很暴躁,常常对别人发脾气,村里人都很讨厌他,他很痛苦,很想改变,但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于是他问他的父亲该怎么办,他父亲给了他一块完好无损的木板,对他说:孩子,你每犯一次错误就钉一颗钉子在这块木板上,一个月以后,他惊讶的发现木板上订满了钉子,他很懊悔,于是,他父亲就说,好,从现在开始,你要好好的对待别人,每做一件好事,你就从木板上拔掉一颗钉子,三个月过去了,年轻人把所有的钉子都拔掉了,很开心的拿去给他父亲,父亲说,孩子,你看这块木板上已经全是洞,这些洞就好比你曾经带给别人的伤害,即便你改正过来了,你给别人的伤害是没法消除的。年轻人听了后,从此改正了自己身上的恶习,再也没有伤害过别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一定要控制自己的脾气,当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做的事会给别人带来很大的伤害,这是没有办法弥补的。我们每个人都用真诚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用真诚的心去改过,一定会像了凡先生一样,一点点改掉身上的过错,成为一个仁义道德之人。

18、《了凡四训》改过之法观后感——张甜

《了凡四训》第二篇告诉我们“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我们谁都想要“获福远祸”,但是想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首先要做些什么呢?

了凡先生在此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第一、要发耻心。羞耻之心于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做错了事不自知,一点也不觉得可耻,那么他就不会改过,过不改又何来的进步?第二、要发畏心。所谓“畏心”就是要有恐惧的心理,不要以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没人知道的,人们常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地神明时刻都在注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不要存有侥幸的心理,以为自己所做的不过是件小的错事,上天会原谅你的。要知道,神明无处不在,它会依照人们所犯错误的轻重而给予不用的惩罚。因此,做人、做事一定要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第三、须发勇心。很多时候,人们不是不知道自己错了,而是没有改错的勇气,甚至徘徊在改与不改之间难以抉择。面对这种情况,一定要勇敢而果断,无论过错大小,都要尽力改之。

19、观后感——王晶

以上是了凡先生在改过方面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教导,我们不仅要熟记于心,更要时时检讨自己,有错必改,不可在错时加以掩饰,这样不仅会折损我们自己的福德,对子孙后代也会有极坏的影响。所以,要谨记,要力行,让圣贤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上一节通过学习了解了“我命由己不由天”。想要改变我们的命运,首先要通过改过来开启我们的智慧之门,所谓静坐常思自己过,借着这次疫情给我们带来的不得已的超长假期,也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审视自己的德行。为自己的人生道路做更正确的规划。

以后的路,要存好心,做好事,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勇敢的面对生活。争取面对问题的时候,不止于“从事、从理”更要“从心”正确认知,做好自我,感染身边的人。

20、观《了凡四训》改过之法有感——曹林

今天来到了了凡四训第二讲,详解改过之法。让我认识到了改过的重要性,又让我深受启发。

改过是人生头一等大事,因为过改了命才能改。但是改过也是人生最难的事。首先有几人承认自己有过,大多数人都喜欢自我炫耀,自我吹嘘,别人指出他的过错的时候他还死不承认。所以我们不能随便说别人的不是,如果真的相帮别人,那要注意说的方法,譬如正话反说,别人有一个缺点,你对他说你最大的优点就是什么什么。譬如别人犯了一个很明显的错误,就怕你说,但你就是不说。既然他已经知道错了,你不说他,他可能永远都会记住,以后再也不犯。当然帮人改过还有很多方法,但有一条原则要注意,改过不容易,对别人不可随便做。对自己都要非常用心,何况改他人之过?

我们都是平凡人,过失罪恶,就像刺猬身上的刺一样,聚集了满身都是。而回想过去的事,常常像看不到自己有甚么过失,这实在都是因为粗心,不知道自我反省。希望我们都能效法了凡先生,来改造自己的命运。

21、观后感——韩立谦

人的命运都是可以自己把握的,其实吉凶的兆头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发心,春秋的时候,士大夫都能看出人的吉凶祸福,看到人的言行就知道其所思所想,正所谓萌于心而动于四体,都源于起心动念。所以要想获得福报,就先要改过,正所谓“至诚合天,福之将至”。

改过要有三心,第一心是羞耻心。一个人只要有羞耻心,就有希望。知耻而近乎勇,孔子说只要发奋忘食、乐而忘忧,“人人都可以做尧舜”。所以我们不应怨天由人,应该坚持从点滴做起,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来得到一个好的结果。第二心是敬畏心。我们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对天地要有敬畏之心,对自己人类的命运要有敬畏之心。有了敬畏之心,做人做事才有底限,才能有责任与使命,才能有操守。第三心是勇心。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人生的惯性,很多时候不能说改就改都是因为因循退缩,当我们看到或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应该愤然振作、马上就改,才能有“风雷益”的吉祥。所以我们不但要从事上改正自己错误,还要从理上认识到,然后从心地上起心动念都是正念,当我们的心能够如如不动时,过安从生。“心法”就是这个世界的秘密。

所以我们应该读圣贤书,心存正念。结交良师益友,起好念、造好业,做对大众有益的事,做利国利民的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统一。那么我们一定会夜梦吉祥、心旷神怡,我们的人生也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22、观《了凡四训》之二改过之法有感——夏珂

人于其过,贵在能知,如若自己有无边过错还不能了知,那么,何谈改过?能惊醒觉知自己的过错,则过易改,罪易消。

《了凡四训》第二篇告诉我们“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我们谁都想要“获福远祸”,但是想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首先要做些什么呢?

了凡先生在此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第一、要发耻心。羞耻之心于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做错了事不自知,一点也不觉得可耻,那么他就不会改过,过不改又何来的进步?第二、要发畏心。所谓“畏心”就是要有恐惧的心理,不要以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没人知道的,人们常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地神明时刻都在注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不要存有侥幸的心理,以为自己所做的不过是件小的错事,上天会原谅你的。要知道,神明无处不在,它会依照人们所犯错误的轻重而给予不用的惩罚。因此,做人、做事一定要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第三、须发勇心。

很多时候,人们不是不知道自己错了,而是没有改错的勇气,甚至徘徊在改与不改之间难以抉择。面对这种情况,一定要勇敢而果断,无论过错大小,都要尽力改之。

以上是了凡先生在改过方面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教导,我们不仅要熟记于心,更要时时检讨自己,有错必改,不可在错时加以掩饰,这样不仅会折损我们自己的福德,对子孙后代也会有极坏的影响。所以,要谨记,要力行,让圣贤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23.[改过之法]观后感——宁宝栋

人非圣贤,熟能无过,知错就改乃明举,对人要宽容,做到事上改,理上改,心地上改。百花从中过,片叶不沾身。

24.《了凡四训》改过之法观后感——郝寿霞这一部分讲的是改过的方法,了凡先生通过自身的经历,告诉儿子命是可以改的,怎么才能改命?改命的前提是什么?了凡先生做了明确的说明:改变命运的根本是行善,而行善首先是改过,发自内心的改过,否则,善心不纯,功德不济,从而不能改变命运。怎样改过,了凡先生提出了三个要素,第一要发耻心,知耻才能从心底认识到改过的必要性。第二是发畏心,只有敬畏才能发自内心的付诸行动,自觉自愿的改过。第三要发勇心,改过需要勇气,否则会心存侥幸心理,得过且过。改过有什么方法,了凡先生提出了三种方法:第一从事上改,找出错误、缺点认真改正;第二从理上改,真正理解、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加以改正;第三从心上改,提高思想觉悟,净化自己的心灵,降低犯错机率。通过学习了凡先生的这篇家训,发三心,用三法,改正人生路上的过错,积德行善,定会让我们受益终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mvuov.com/hbbj/98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