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的胡适先生(.12.17—.2.24),原名嗣穈,后改名胡适,字适之。
他毕生倡言“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以及“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的做人之道。
借此,东方全媒体记者专程前往胡适先生的故乡安徽宣城绩溪县上庄镇走访了先生故居。
在民国时代,“我的朋友胡适之”是文化圈内许多人的口头禅。胡适先生的声望、地位和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他是个非常细心的人,一方面雪中送炭,一方面又使你有理由消受这雪中的炭。胡适先生有着自由的思想、包容的眼光和开阔的胸襟。
流光中的徽宅
古时很讲究村落的水口,而上庄的水口叫杨林,拱桥横卧溪水潺潺,月色宁静树影婆婆。步入上庄村,无不被这水口景致所吸引,常溪河就像护城河似轻拥着上庄村。而围抱村庄的苍翠群山,把上庄村与外界隔绝开来了。
村中徽派民居耸立街巷纵横,一色的花岗石板路把人引进飞檐翘首白墙黑瓦和错落有致幽深曲折的座座明清典雅徽派民居中。在这座格调很特异的村落中历代名人辈出,走出了国学大师胡适,还有比胡适先生大岁,高出五辈的中国制墨大师,墨圣胡开文,及湖畔诗人汪静之、茶商巨贾汪裕泰、程裕新和中国农学第一位女教授曹诚英等。
上庄村民大多姓胡,但胡姓却是由李姓所改,绩溪人称其为“假胡”。如此说来,胡适就是李唐的后裔了。午后的上庄风轻烟静,默默地穿过这个水墨一般的村庄,顺着叫适之的小巷,缓缓地往村子里走。
在逼仄而曲折的巷道里,头顶上只露出那么一抹仿佛是一八九五年正月时遗留下的天空。当年4岁的胡适先生随母返回故里,就住进了眼前这座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的老宅里,这里几乎是村落的最里处了,后面无路只有大山。
胡适的父亲是一个文化人,他曾对这老宅建筑的装饰提出过要求:“略事雕刻,以存其朴素”。这种审美情趣当然也在故居上表现出来,大门用水磨青砖净缝砌筑,门的上方有四块砖雕装嵌,五飞砖之上是瓦顶,东西两端发戗翼腾,线条明快活泼。
前檐墙的檐下两角,用墨、赭两色绘以山水花鸟,简洁雅致。故居内部装饰以鬲扇、窗栏、撑拱和雀替为主。与一般民居不同的是鬲扇、窗栏的兰蕙图采用平地阴刻技法,活脱脱地再现出兰蕙的高贵品质。
如此新颖构思,精到技法,乃徽墨墨模雕刻高手胡国宾之作,充分展现了主人雅致脱俗的审美情趣。“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从这首台湾校园歌曲中,也可看出胡适先生对兰花偏爱与故居兰蕙图的渊源关系了。
兰蕙书屋里的那些事
庭院里除一条石铺路,其余都是花纹朴实大气的鹅卵石,围墙下筑有花台,花台上是胡适先生的铜像。在此巧遇到胡适先生的远房侄孙胡从先生和南京著名收藏家高耀奇先生。仔细一看,胡从先生还真像相片中的胡适先生。而今年72岁的高先生也是地道的上庄人,是年以后上庄的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南京。
两位先生带我参观了故居的毎个角落,并讲述了胡适在上庄的故事。故居分前后两进,中以户牖相隔。当年胡适和母亲冯顺弟便住在前堂西房,而与西房相通的厢房,便是胡适先生念书的书房。年,胡适先生与江冬秀结婚,新房就设在这里,他母亲便搬到后堂西房去住了。
胡适生于上海大东门,当时胡家在上海做家乡名茶“金山时雨”的生意。不到一岁时,就去了台湾,随他在台东、台南做官的父亲一起生活。母子因甲午战争的爆发而回到了上庄。不久,胡适先生的父亲便去逝了。
胡适小时候的名字叫胡嗣穈,第一次踏上故乡石板路的胡适还不到四岁,但已经认识七百多字,这一待就是9年。后来曾有三次短暂的返乡:一次探母、一次结婚、一次奔丧,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他的母亲是续弦,识字不多,家道因父逝而中落,所以他们成了实际意义上的孤儿寡母。在别人花两元钱随便把孩子交给老师时,他的母亲却至少一年要花上六块银元来供胡适上学,甚至最后一年涨到十二块也不足惜,其目的就是请老师为胡适搞点“家教”。
胡适从小就很爱读书,有的同学赖学逃学,他很不理解。他每天都做管钥匙的值日生,早晨来开门,自己念些书,再回家吃早饭。当时,他身体比较虚弱,但长得少年老成,好像一个先生的样子,而其名嗣穈又与“门”同音,所以村里人都叫他“门先生”,或叫他“小先生”。
一个初秋的傍晚,胡适先生正在这院子里玩耍,他的姨妈怕他着凉,好心叫他穿上衣服,谁料到他不但不领情,还说出了“什么凉(娘)不凉的,老子都不老子了”的轻薄话,因而受到母亲的一顿责罚,由此还害了一年眼翳病。
胡适在私塾中所读的四书五经,都是由朱熹加注的版本。因此,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很大,使他从小便养成了一种相对理性的思维方式。但他十分排斥民间迷信,在十二三岁那一年,他到外婆家去拜年,看到一个庙里的菩萨,他就拿石头砸这个菩萨。
母亲知道后批评了他,还常常对胡适说:“你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走,你要学他,你不要跌他的股”。绩溪话里跌股就是丢脸的意思。后来他自己拿着母亲给的钱,买了一些贡品后,去庙里赔罪了。
“前世不曾修,出世到徽州。养到十二岁,爷娘把外丢。”在14岁那年,他沿着徽杭古道走出大山,去了父亲生前好友创办的私立学校读书。不久改名为胡适,字适之。直到年春天,16岁的胡适因犯脚气病,才又回到上庄静养,两个月后他又再次离家去公费留学了。那年,他来不及和母亲告别,竟将自己剪下的辫子托人带回老家上庄送给了母亲。
“江胡”婚战
在胡适先生14岁离开家乡之前,母亲冯顺弟便为儿子定下了婚约。未过门的媳妇名叫江冬秀,是邻村的一个传统女子,比胡适大一岁。胡适虽然一眼没见过她,但也不敢违背母亲的意志。
年12月30日,胡适先生回乡与江冬秀终于成婚,两人还拍摄了结婚照。江冬秀这一年已经28了。从年两人订婚,她在家乡苦苦守了13年之久,据说当年作为嫁妆的铁剪子早已经锈得不能再用。
结婚的日子选在胡适先生生日那天,当天公历30,农历是月悬长天的十七。他写下了“三十晚上大月亮,二十七岁老新郎”。次年6月,夫妻北平团聚。11月,他的母亲离开了人世,夫妻俩星夜兼程回乡奔丧。就此别离,此后的上庄、就再也没有在见到过胡适先生的身影了。
尽管胡适先生长年在外,但江冬秀仍然有条不紊地打理着一天老似一天的院子,一天新似一天的花雕木床。她会烧一手好吃的“徽州菜”,尤其会烧“徽州锅”、豆腐渣,后来在美国还常常请同乡到她家吃“豆腐宴”。
空空如也的8年后,当经历过韦莲司、小表妹曹诚英温柔过的胡适先生试探着提出离婚时,江冬秀勃然大怒,拿起中国妇女最为历史悠久的防身武器“剪刀”,胡适先生只有草草收兵。
古往今来,婚姻好像都有一个七年之痒的定数,自从杭州一别,这位中国农学第一位女教授的新式女性曹诚英再也没有作出结婚的选择,晚年后独自回到绩溪,死后悄然埋在通往上庄的大路边。
一个人的上庄
现在,上庄成了胡适先生一个人的上庄了,知道上庄的外人都因胡适先生之名而认知前往。在上庄还特意去祭拜了下胡适的父亲胡铁花的墓地,胡铁花,这可不是古龙小说中楚留香的好哥们,而是胡适父亲的名号,甲午战争时在台湾担任台东知州官职。
据村说胡铁花坟在文革中被红色小将们掘开,棺内胡铁花竟然装饰着一颗假头,此成胡铁花无头疑案。实际上胡铁花是战死于保卫台湾抗击日本战斗中,因胡家有规矩,在外暴亡者不得入家祠。所以才隐瞒胡铁花战死真相,只说在厦门病亡,这才得以使灵柩返回故里。
胡适先生,在年12月16日只带了一部16回本的《石头记》钞本和《山海经》稿本,就偕夫人江冬秀乘专机飞到了南京明故宫机场。12月17日是他的生日,也是北大校庆纪念日,这也是他最后一次来到南京。
年元月31日,胡适先生登上了“克里夫兰总统号”前往美国纽约度过了10年的清淡寓居生活。后于年回到台湾,年2月24日晚,因心脏病实发,在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馆逝世,江冬秀女士于年去世,亨年85岁。胡铁花、胡适,父子二人最终结局都落在台湾区区一地,冥冥中不仅仅是巧合吧?
先生是孤独的,先生的思想又是烛照历史的火炬。经过多年的盛衰哀乐,不论政治派别,人们应该从中感悟到先生的智慧。先生命运多寁,他怀念故土,直到晚年还常常念叨着自己来自皖南山乡里的那个上庄古村。
当我离开上庄时,口中不自觉低哼着《希望》: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自己在心中却留下了:“百合争青,灵雀的羽曦。”以示纪念先生。
本刊原创,抄袭必究,北京最好白癜风专科医院最好的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