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伟:全力以赴的“光明使者”
跟诊时间:年6月10日
跟诊专家:医院集团医院
院长李绍伟
跟诊记者:张红
摄影记者:李丹
周一上午8:40,医院院长李绍伟在一群年轻医生的“环绕”下,正用裂隙灯显微镜为住院的重症患者检查恢复情况。作为著名角膜病、白内障和屈光手术专家,他不仅十分重视临床诊疗,还十分强调年轻医生的培训规范和手术技术的开拓创新。在他看来,一名好的眼科医生就得“医教研”齐头并进,竭尽全力为患者追求“光明”。
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李绍伟的门诊总是忙碌紧凑,通常延续到下午13:00多,为节省时间,提高问诊效率,护士早已备好角膜染色检查等用品,病历信息也早由助手整理完毕,李绍伟得以全神贯注于检查与病情交流中,为更多患者争取宝贵的诊疗时间。
门诊中,李绍伟的高度投入状态令记者印象深刻。一位精壮小伙子前来复查角膜炎,李绍伟边用裂隙灯显微镜查看其恢复情况,边分析:“充血情况好多了,说明药效有用,是过敏。不过有白内障……角膜上皮有点增生混浊,有点薄……前房深,大,还有点浑浊。”患者本只想弄清充血症状是由过敏导致还是病毒引起,不料想发现眼部还有其他风险。不过,知晓患者家族并无角膜类疾病史后,李绍伟建议他先将过敏问题解决,持续用药,定期复查,再密切观察角膜健康情况便可。“那我过敏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和饮食有关吗?”“主要还是和季节、花粉等相关,这避免不了的。”作简短回复后,李绍伟又快速写起病历来。
当天,李绍伟还得兼顾特需门诊。趁助手登记下一位患者病历信息的空隙,他迅速起身,快步穿过人头攒动的门诊服务大厅,在另一头的诊室接诊了一名意大利女患者。患者自述眼睛干涩发红,在夜晚看书时更甚。检查患者眼底情况时,李绍伟发现其角膜有轻微炎症,且右眼前房过浅。曾赴美留学的他以一口流行英文,告诉患者“北京易眼干”的环境因素,并建议做更细致检查,以探究泪膜脂质层、水层和黏蛋白层等眼部健康状况是否与炎症相关。
数十分钟后,患者做完检查,此时李绍伟已经再次利用空隙时间赶回特需门诊。看完检查结果,他总结道:“您的脂质层情况不错,泪河虽较浅,但总体乐观,但问题是您眼球直径只有22毫米,而正常人有24毫米,所以您的花眼来得比同龄人早些,眼睛看书时会不舒服,但如果您佩戴眼镜后还是不舒服,那可能是度数不合适的原因。”
听完解释后,患者仍十分沮丧:“我开车看得非常清楚,不需要戴眼镜。不过,阅读和工作用电脑需要戴,但看远时又要摘下来,一来一回让我的眼睛十分难受,有办法改善这种情况吗?”
早已发现患者晶体有些浑浊的李绍伟指着诊室墙上的眼部结构图向她解释病情原理,并提出了手术建议。因为人年轻时,晶体柔软,可调解远近,但随着年龄增长,晶体变厚、变硬,调节能力退化,加之患者房角狭窄,因此较常人远视,甚至有房角关闭,患青光眼的风险。不过,患者目前的眼干问题不算严重,可暂时用眼药水缓解干涩,但若阅读障碍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就十分有必要了,而且患者术后无需配戴眼镜,还能维持眼部健康。在他的专业分析下,患者连连点头表示认同,随即预约手术。
作为一院之长,李绍伟出门诊时还会兼顾行政事务。结束特需门诊朝普通门诊疾步时,他被大厅一名拄拐的正在排队缴费的高龄老人“拦下”。“院长好,我给你提个意见。”“好好好,您说。”“现在收费窗口只有一个,这要排太久了!”了解情况后,李绍伟直奔窗口,让工作人员联系财务处增设窗口,并督促说:“赶快叫,要马上办。”再折回来时,队伍已分列等候。而他扮演的角色又从行政意义上的“院长”无缝衔接至救死扶伤的“医生”。
创新技术,收效斐然
迄今,李绍伟已完成各类疑难白内障手术4万余例,角膜移植手术余例。丰富的临床经验使他对白内障和角膜病等疾病的理解更深刻,使其不仅致力于白内障防盲手术的推广和培训,还有能力改进角膜内皮移植手术方法,创造性提出上皮瓣下胶原交联技术,更是首创了晶体前囊膜保护角膜内皮的白内障手术技术,同时在国内率先开展飞秒激光角膜移植等手术,真正将所长发挥得淋漓尽致,让眼疾患者在“追光”途中走上“捷径”。
门诊中有一位39岁的彭姓女患者,她早前因圆锥角膜在瑞士接受了角膜胶原交联手术治疗,却在术后因角膜瘢痕严重影响视力。二十天前,李绍伟为其行板层角膜移植术,现来复查,“很好,角膜非常亮。”此外,患者视力恢复也将十分理想。
不过,患者本可以不用“多挨这一刀”。她早前所接受的去上皮胶原交联术虽是国内外公认疗效显著的治疗手段,但也有其缺点:术后感染、疼痛症状和角膜浑浊及瘢痕的几率高。不忍此类患者饱受其苦,李绍伟长久以来不懈探索,已将这一手术方法创造性地改良成上皮瓣下胶原交联手术,收获了更好的手术效果。
门诊另有一位毛姓白内障患者,多焦点晶体植入术后2月前来复查。李绍伟一眼便认出了她,“来,来坐下,你现在视力怎么样?”“挺好的,现在能看更远了。”在视力检查中,患者单眼视物稍感模糊,但用上双眼时,便都清晰了起来。“你这双眼是互补的,左眼能看‘远’‘中’,右眼能看‘远’‘近’。”李绍伟看着她的离焦曲线图解释道。
白内障手术中,植入晶体依患者眼表情况、职业和年龄等情况而有所区别。但多焦点晶体植入术是能让患者“既能看远,也能看近”的最佳选择。不过,要谨慎的是,人工晶状体的度数测量方法和测量设备等选择对患者术后视力有极大影响,要求极为精确。而李绍伟对每一位患者的手术方案都严谨设计。
在李绍伟看来,听似简单的白内障手术之所以不简单,还在于他对至臻至善的手术效果的追求。“在那么小的空间内进行超声粉碎,把白内障吸出来,再放入晶体”的过程对于部分内皮情况不好、植入晶体过硬的患者而言,无疑增加了角膜内皮失代偿风险。为此,几经探索的李绍伟最终开创了晶体前囊膜保护角膜内皮的白内障手术技术,大大改善了此类患者的愈后。
除改良及开创手术技法外,善用先进的科学诊疗方法,以患者为本,不“随波逐流”也是李绍伟的鲜明特点。一位前来复查的银发高龄患者面带微笑地走入诊室,“熟练”地在裂隙灯显微镜前坐下,李绍伟便让一旁的护士为老人“染色”。他介绍说,尽管许多人不用角膜染色的方法,但它却是众多眼科检查中,准确判断角膜炎症浸润或角膜损伤程度的重要方法。
检查后,李绍伟发现尽管患者眼部有充血现象,但总体情况稳定,且视力稳定。这一结果十分难得:患者先前有蚕蚀性角膜溃疡,此前于外院“大大小小做了不下7次手术”,即使是临床实践经验丰富的李绍伟,也认为其病情较为复杂:“这个病控制不住,会经常复发”。最后,“不按常规出牌”的他决定为患者行羊膜移植术,而非板层角膜移植术。可喜的是,疗效令人满意,患者视力从术后仅能维持1年,稳定到了术后3年有余,同时减少了手术对珍贵角膜资源的消耗,还降低了眼部免疫排斥的风险。
授人以渔,泽惠四方
“医德不好,做不好医生。”李绍伟的话恰好诠释了他多次帮助西部贫困眼疾患者的初衷和对提升年轻医生医疗水平的责任感。
一位男性患者在右眼角膜移植术后复查。检查后,李绍伟叹了口气说:“你角膜植片是亮的,但你当时就诊太晚,导致瘢痕形成,影响了视力,不然可以避免角膜移植的。现在左眼也要赶紧做了,否则今后手术效果也不好。”患者点了点头。“对了,你是青海的吧?”李绍伟仍记得这位患者来自西部地区,也感慨当地无法给予他有效诊治。
由于西部天气干燥和多风沙等气候特点,当地居民易患角膜炎等眼疾。然而,西部地区缺乏专业角膜移植医生,且在角膜捐献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当地的专业医生也很难争取到宝贵的培训机会,以积累诊治角膜疾病的经验,导致此类疾病的漏诊误诊现象增加。此外,大部分西部患者即使得到了及时诊断,也会因昂贵的手术费用、复查路费和高耗时而对治疗心有顾虑,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在诸多不利因素的交织下,西部居民角膜疾病的严重程度远超平均水平,“尽量做板层移植或不做穿透移植,因为他们复查不方便,这样可以减少排斥反应和后续并发症,在不做大手术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升视力”便成了李绍伟诊治西部眼疾患者的原则。
为了让更多的西部患者得到有效诊治,李绍伟提议开展了“你是我的眼”角膜移植西部行的公益活动,并为善行的延续争取了医院集团角膜病学组和事业部联合爱眼基金的支持。活动开展不到三年,就有余名贫困患者接受了角膜移植,重获光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李绍伟的努力下,公益活动共培养了6名专业医生,扶植了5个角膜病科室成立,将承载“光明”的希望种子播散在广袤的西部大地上。
不仅致力于基层医生的培养,李绍伟同样重视院内年轻医生的成长。医院内不乏“新人医生”或参加规培的名校研究生,“医生就该是高门槛的,应该由最优秀的那批人来做”是李绍伟对他们的期待。因此,他常扮演严师角色,以高标准来要求其专业水平。
门诊中,一位年轻医生拿着一位中年患者的黄斑检查结果向李绍伟阐述病情。该患者接受白内障手术近一年,术后左眼视力达到1.2,右眼达1.0,然近一周感觉视物模糊。年轻医生对此感到疑惑:“对比去年7月的黄斑,昨天的黄斑的确稍微有点肿,但问题应该不大,然而患者自己却感觉很明显。”李绍伟边看检查结果边与该患者交流,知晓其视物未发生变形后。“你一定要学着把基本检查掌握了,这儿明显一层雾一样,一看就怀疑是后发障。”他指着裂隙灯照相设备上患者眼部图像对年轻医生说道。
除提高年轻医生的诊疗水平外,李绍伟也十分强调科学诊疗理念的传承,以“不让培训流于形式”。在查看一位因左眼角膜溃疡接受角膜移植术的复查患者的病历资料时,他发现出院信息未明确溃疡原因,批评道:“溃疡肯定有原因,比如是细菌或真菌引起的,这一定要写清楚,就算收治时没查清楚,住院了也得查清楚,然后补上,不写清楚的这种思维方式就不对。”随即,他叫来撰写病历的另一位年轻医生,再一遍地细细叮嘱,以避免在将来耽误更多患者的有效治疗。
编审:罗辉
李绍伟,医院集团医院院长,主任医师,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医院集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角膜病学组主任委员,爱尔角膜病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师协会第二届循证医学眼科学组委员,第一届全国干眼专业委员会委员,非公医疗机构眼科专业角膜病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眼科学会第八届青年委员及全国白内障学组委员,中华眼科杂志审稿人,《眼科》杂志编委。
专长:角膜病和白内障等眼科疾病诊治;角膜内皮移植手术,上皮瓣下胶原交联角膜移植手术,晶体前囊膜保护角膜内皮的白内障手术,飞秒激光角膜移植手术等。
出诊时间:周一、周三上午。
全文属“人民好医生”跟诊记原创作品,未经许可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与人民好医生组委会联系
rmhy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