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于心,形于讲。
点击上面名字右侧蓝字“甜甜语文”或添加 )之曰:“往之( )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②以顺( )为正者,妾妇之道( )也。
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答:________
3.这则短文阐述了孟子怎样的主张?
答:________
答案:________
1.①告诫。 到……去。 ②顺从。 规律;道理。
2.富贵不能惑乱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这就叫做是有志向、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汉。
3.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仁、义、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
孟子曰:“舜发(1)于畎亩(2)之中,傅说举(3)于版筑③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4),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
注释:
(1)发:兴起,指被任用。(2)畎(quan)亩:田间,田地。(3)举:举荐,举用。(4)士:此处指狱囚管理者。
翻译:
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从卖鱼和贩盐的人中被选拔出来,管仲从监狱官的手中(囚犯)被举荐上来,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选拔任用,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
原文: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注释:
(1)故:所以。(2)任:责任,使命。(3)于:给。(4)是:这。(5)苦:使……痛苦。(6)心志:心情(情感),意志(7)空乏:使他穷困缺乏。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穷困缺乏。(8)行:指每一行为,每做一件事。(9)拂:违背。(10)乱:使……颠倒错乱。所以:用这些来。(11)动:使……惊动。(12)忍:使……坚强。(13)曾益:曾,通“增”,增加。(14)作:奋起,有所作为。
翻译: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到这个人身上,必定先使他的心情意志遭受到痛苦,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一身空空,什么也没有)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用这样的方式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裨益他不能够拥有的能力。
原文: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注释:
(1)恒:常。(2)过:过失。这里用作动词,指犯错误。(3)然后:这样以后。(4)衡:通“横”,梗塞,不顺。(5)征:表现,显露。(6)发:抒发。喻:晓喻,明白。
翻译: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错误。内心忧困,思虑阻塞,这样以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这样以后才能被人了解。
原文: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
(1)入:在里面,指国内。(2)法家:指坚持法度纪律的大臣。(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3)出:在外面,指国外。(4)敌国外患:指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
翻译:
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会亡国。这样后可以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相关试题与答案
1.文章讲的是和的问题,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点?
答:
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3.作者用名人的史实想说明什么?做什么论据?
答:
想说明造就人才,必须先经历一番忧患磨难。做事实论据。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全文的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过渡,承上启下。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
5.下列句子中如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B.必先苦其心志(代词,他的)
C、曾益其所不能(益处)D.人恒过,然后能改(犯错误)
答:C(“益处”应改为“增加”〉
6.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选文第一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
B、选文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的观点。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选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答:D(谈人体现“生于忧患”,论国体现“死于安乐”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曾益其所不能②而后作
答:
①曾,同“增”,增加。②作,起,指有所作为。(每空1分,共2分。)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士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那么,这个国家常常会遭到灭亡。(2分,重点词语准确,句中通顺即可。)
四、阅读
这学期,说明文是重点,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试题看,说明文在整个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也逐年增大。其难度也在逐年提高。
那么说明文是怎样一种文体。它又有哪些特点呢?如何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技巧,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更好地迎接中考呢?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基本知识及答题技巧
一、说明文常见题顺口溜
说明文最简单,看准文面是关键。
概念含义文中找,答案就在左右边。
针对某词或某句,左右相邻有答案。
标题意义最好找,概括对象是必然。
也显特征与主旨,吸引读者读全篇。
说明方法要记牢,考试有它是必然,
只答作用不给分,联系文章莫迟延。
词语或去或替换,先答不能对过半。
原意解释再文中,修饰什么要说全。
二、说明文基本知识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阅读技巧
(一)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招:善于找准说明对象。
第二招:善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第三招:善于分析说明顺序。
第四招: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弄清楚了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第五招:善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第六招:善于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第七招:善于完成开放性问题。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10.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技法: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例:“死海之变”中“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11、发散创新: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